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2:16:00
窗台的时钟滴答作响,在为一锅即将诞生的美味倒数。温露婵的目光始终没离开那口冒着蒸汽的锅,“还有四分钟就可以起锅。”她轻声重复着,“如果蒸过了头,就没有那股子松软劲儿了。”
“叮叮……”时间到,揭开锅盖的瞬间,一股混着米香与焦糖甜味的热气涌出来。锅里并排放着的,正是龙村镇人熟悉的堆里粄,亦叫发粄——圆滚滚的模样,顶面微微隆起,棕黄的表皮上泛着油亮光泽,说是客家人的“铜锣烧”,再贴切不过。
刚蒸好的堆里粄,散发着米香味。
堆里粄(发粄)的名字由来,难以考究,当地人逢年过节、添丁做寿,桌上总得有堆里粄(发粄),才算圆满。“做喜事的时候会做成红色的。堆里粄,老一辈都是这么叫的,我自己也从小跟着上一辈在做。”她笑着说,别看自己年轻,但专门做堆里粄(发粄)已经近十年。
因口感细腻,口味香甜,堆里粄广受欢迎。
做堆里粄(发粄),材料简单得很:普通大米,红糖、酒饼(酵母),可这简单里藏着的讲究,却能磨掉性子最急的人。
温露婵拿着刚刚出炉的堆里粄(发粄)介绍,这一块粄从原材料到成品,花了快两天的时间。“头一天早上浸泡大米需要三四个小时,然后多次洗米,下午晾干磨成粉。”而这一步,仅仅是漫长等待的开始。“现在很多人会直接买现成的面粉,但做出来总会缺点米香味。”温露婵更加愿意用时间的沉淀来换取那份小时候的味道。
制作堆里粄要将大米充分浸泡再进行清洗。
米粉加入一定比例水和匀、并加入酒饼(酵母)进行发酵。发酵的时间视温度而定,往往需要数小时。“第二天上午,发酵到一定程度再加入一定比例的糖,接着再发酵1到2小时。”
到这一步,温露婵更加谨慎。“发酵好的面团必须马上蒸,不然发酵过度会有酸味。”取出蒸屉,将面团揉捏成“铜锣烧”形状,摆放整齐便可上锅,蒸汽裹着米香气布满厨房。“半个小时就可以蒸好。”
一个个堆里粄即将上锅开蒸。
忙完这些,温露婵赶紧打开手机查看消息,一一回复预订的顾客,还有备注哪些需要发快递的。“每天做的都能卖完,一半线下,一半线上。”
刚拿出的蒸屉里,堆里粄(发粄)还在散发着热气,温露婵用手指戳了戳粄面,弹软的触感让她很满意,拿起一个咬一口,适度的韧劲、浓郁的米香,在唇齿间萦绕。
蒸好的堆里粄冷却后,一部分将通过快递寄给外地客户。
每日重复堆里粄(发粄)的制作,温露婵不觉得累。或许在她看来,堆里粄(发粄)的“堆”字,藏着生活哲学——一点点积攒,一步步发酵,日子才能像蒸好的粄一样,饱满又香甜。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文字记者 黄培强
通讯员 周扬
摄影记者 何森垚
【作者】 黄培强;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