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08:43:00
编者按: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这一科学论断,不仅重塑了中国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认知,更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从打破“先破坏后治理”的惯性思维,到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型路径,“两山”理念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征程。时至今日,二十载光阴流转,源于浙江余村的思想星火,已燎原成神州大地的磅礴实践,齐鲁大地上的绿色变革,生动阐释了“两山”理念的丰富内涵、实践伟力和恒久价值。值此“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推出“两山”理念与美丽山东系列报道,展现“绿意生金银”的山东实践。
记者李殷婷 东明报道 策划 周国芳
“风沙锁住了,水变好了,野物也回来了。咱们这‘口袋村’,算是真正扎下了根。”8月初的清晨,东明县焦园乡黎明新村党委书记叶秋合的感慨,道出了这座黄河入鲁第一村的变迁。东明是万里黄河由豫入鲁第一站,清水黄河自此流入山东,开始628公里的“奔海之旅”。
黄河入鲁第一村的“变”
“那时候滩涂光秃秃的,起风就漫天黄沙,黄河水浑得像泥浆,哪敢想现在能靠着这水过日子呢。”叶秋合一边扛着锄头在前面走,一边跟记者说。
东明县焦园乡黎明新村党委书记叶秋合。李殷婷摄
黎明新村是由辛庄、王夹堤、南兰通3个村组成的村台新村,叶秋合以前所在的辛庄村,便是“黄河入鲁第一村”。
“‘鸡叫听三县,炮响两省间’,说的就是俺这儿。”说话间,叶秋合往黄河方向指了指,“以前这里就一条小路进村,其他三面都是河南地界,村子就像装在口袋里。”
记者跟随叶秋合的脚步,穿过整齐的村居,来到村后紧邻黄河的防护林区。拨开一片草丛,几只灰色野兔“嗖”的一下从脚边蹿出,飞快地消失在更深的绿荫里。突如其来的野兔,让叶秋合脸上绽开了笑容,“稀奇吧?搁在以前,这地方连草都难活,更别说看见野兔、野鸡这些动物了。”
今年,东明县对岸的河南长垣正建设黄河生态护岸24.8公里,恢复水生植被13.96公顷。
叶秋合弯腰抓起一把脚下的土,土质松软,不再是过去那种干涩的沙土。“变化是实实在在的。”叶秋合边走边说,“从哪年开始记不清了,但风沙一年比一年小是真的。关键还是这黄河水。”
顺着林子往下看去,水虽然依旧带着黄河特有的土黄色调,但明显清澈了许多,不再是记忆中那令人望而生畏的“泥浆水”。
靠着黄河过上好日子
山好水好日子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黎明新村得到了真切印证。生态红利像黄河水一样,慢慢流进了村民的生活里,让曾经贫瘠的滩涂之地,长出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在黎明新村,赵彦庆蹲在自家农家乐门口择芹菜,村里人习惯叫他“老赵”。“这几年黄河水越来越清,林子里的鸟也多了,来吃饭的游客让我们钱包也鼓了。”老赵说,“以前在老村子,洪水一来就逃命,水退了家里的东西都泡烂了,愁得觉都睡不着,哪敢想在黄河边开饭店?现在水质好游客多,我们也是靠黄河吃饭了。”
说起这些年的变化,老赵敞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基本靠种庄稼生活,可盐碱地里种下的麦子稀稀拉拉,一年忙到头,除去种子化肥钱,剩不下几个子儿。”老赵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我也在外边工地上搬了十年砖。”
2021年滩区迁建,辛庄村搬到了现在的黎明新村。老赵听说村里环境变了样,有人开起农家乐,他揣着攒下的几万块钱回了村。“刚开始心里没底,也怕离黄河这么近,风沙大没人来玩。现在你看,黄河边生态好,附近还有一个湿地公园,现在可比在工地上晒脱皮挣得还多!”
老赵所说的湿地公园,是离黄河最近的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这里曾被称为“飞沙窝”。东明县国有三春集林场副场长、东明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副经理李战平举着望远镜,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远处的芦苇荡。“看,那几只白鹭,又来了。”李战平兴奋地说,“现在这里是鸟的天堂,每年超十万只候鸟歇脚,大鸨、大天鹅常出现。”
2024年,湿地公园首次观测到东方白鹳、白琵鹭等珍稀鸟类。李战平说,为保护这些鸟,我们在公园周边种了很多鸟儿爱吃的植物,还建了几个观鸟台,“有一次,一只东方白鹳受伤了,我们请兽医来治,养了一个多月才放归自然。现在它每年都来,就像认家了一样。”
“周末停车场都停满了车,不光有山东鲁R的车牌,还有不少河南豫A、豫J的,人们都是慕名来玩。”李战平说。
横跨两省的水质对赌
“以前河南那边的滩涂,荒得能跑马,现在全种上了树。”叶秋合指向黄河对岸的河南新乡,“现在你再看,杨树、刺槐长得密不透风,远远望去就像一道绿墙,风都能挡回去不少。”
黎明新村的变化,像黄河滩上悄然生长的芦苇,离不开脚下那汪河水的滋养。
“水中溶解氧8.5毫克/升,PH值7.6,全部达标!”8月5日,在菏泽市东明县顺通黄河浮桥,菏泽市生态环境局东明县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站副主任王爱民和同事张胜利,熟练地放下采水器,取样、检测、记录。
工作人员正进行水质监测。李殷婷 摄
每月一次看似平常的水质监测,数据背后是鲁豫两省一项特别的“对赌”约定。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9个省区,全长5464公里。为跨省保护黄河生态,2021年4月,山东河南签订了《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这也是黄河流域首个省际横向生态补偿协议。
当年,黄河从豫入鲁水质达到Ⅱ类标准以上。根据约定,2022年,山东兑现河南省两个年度生态补偿资金共1.26亿元。
2023年底,在第一轮“对赌协议”基础上,双方又签订了第二轮补偿协议(2023-2025年),水质类别补偿由原来的年度达标,调整为月度达标,补偿因子增加总氮指标。
自协议签订以来,河南不断强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印发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实施“净水入黄河”工程,推进金堤河“一河一策”综合治理,抓实入河排污口整治,全力以赴确保履约。
随着黄河干流水质稳中向好,位于河南濮阳的黄河刘庄国控断面总氮年均浓度低于上一年的年均值。今年7月,山东又履约兑现2024年度补偿资金6207万元。至此,四年累计兑现2.5亿元。
“协议的核心就是看水质,这钱可不是白花的。”王爱民望向河南岸,这笔钱变成了黄河岸边的层层绿意,那边的滩涂已长出连绵的树林。“你看对岸的林子,风一吹沙沙响,那是在给咱‘过滤’水呢!”张胜利蹲下身,捧起河水,能清晰地看见指缝间流过的细沙。
探索“两山论”的转化路径
黄河浮桥上,监测仪将水质数据传至云端;黎明新村的黄河水车慢悠悠地转着,将清冽的河水引入生态灌渠,滋养着岸边的芦苇荡与景观绿植;湿地深处,新孵化的野鸭雏鸟在芦苇丛中发出细弱鸣叫,这一幅幅画卷,无不诉说着黄河岸边的新故事。
鲁豫这场跨越省界的“绿色对赌”中,山东拿出的2.5亿元生态补偿款,化作黄河两岸的草木葱茏,化作百姓脸上的笑容。
“山东用真金白银换来了无法估量的生态财富。”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靳乐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鲁豫对赌”开创了我国黄河流域省级政府间横向生态补偿的先河。下游支付费用低于自身治污成本,上游获得资金改善环境,这才是双赢的关键平衡点。
“鲁豫对赌”这种机制因规则清晰、可复制性强,已在全国多地推广。其中,甘肃先后与宁夏、四川、青海签订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是沿黄9省区唯一一个与三省(自治区)签订补偿协议的省份。截至2025年6月,全国24个省份建立了30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国际上多为企业与个人间交易,像我国这样省级政府间依托财政体制的横向补偿,尚无先例。”更令靳乐山感慨的是,这其中蕴含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转化路径。今年6月初,财政部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要求建立覆盖更加全面、权责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意见明确,到2027年,这种横向生态保护机制将进一步“扩容”,森林、草原、大气、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生态环境要素均列入计划。
清水长流处,绿意生金的生态账本,正在母亲河的见证下,一页页掀开,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