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3:59:00
【案例】
这是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开展的一节习作教学课:任课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自然景物变化,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坐在教室后排的观课教师们认真记录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
与日常课堂不同的是,这堂课上多了一位“AI教研员”。原来,自2024年4月以来,该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推出的高品质课堂分析AI Classroom赋能教学变革项目成员校,在课堂观察与AI分析的有机融合中,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精准教研。
课程结束后,观课教师指出,尽管课堂非常热闹,但在学生习作能力进阶方面的实际效果并不如预期,在2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能促进学生写作技能提升的环节并不多。
与此同时,一份基于人工智能的课堂诊断报告也出炉了。这份报告通过智能设备对课堂全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从多个维度呈现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比对观课教师的感受与AI报告,诊断报告精准地指出了课堂上教学环节时间分配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均衡、提问方式限制学生思维深度等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教研组与任课教师迅速行动起来,针对具体内容进行研讨,制定出改进方案:重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将碎片化互动整合为结构化的学习块面,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深度思考和写作练习;设计分层提问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避免课堂对话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引入更多开放式提问,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观点,并采用“回音式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让课堂对话更加深入、立体。
再一次上课时,任课教师进行了新的教学尝试。这一次,观课教师们明显感受到课堂的变化:学生们在写作实践环节更加专注,思维更加活跃,课堂互动更加有序和高效。最新的AI课堂诊断报告也显示,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更加合理,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课堂对话呈现出积极的“网状互动”特征,学生们的推理性回答和创意表达都有了明显进步。
“我们参考高品质课堂智能诊断分析报告,并非为了简单替代原有的教研模式,而是希望借助‘数据+证据’的课堂智能诊断分析,构建起从‘听评课’到‘课堂分析’再到‘数课’的另一有效诊断途径。”宁波市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校长杨宏表示,这种方式更有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在镇明中心小学,AI赋能的课堂教学探索并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数学教师利用AI智能题库实现分层推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教师借助AI模拟实验环境,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英语教师则通过AI语音识别技术,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借助AI赋能的精准教研,教师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课堂教学。”杨宏说,“这种结合了传统听课与人工智能数据报告的教研方式,不仅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学生学习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共同推动着学校教育向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AI赋能的精准教研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改进工具,让教学不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经验和直觉,而是借助数据和科学分析,更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杨宏表示,“尽管如此,教师的教学智慧和人文关怀依然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将AI技术与自身专业素养相结合,更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本报通讯员 徐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