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7:16:00
知名科学家颜宁再次公开打假,打假的对象仍是假简历。
据报道,5月4日,颜宁在其微博上发帖辟谣,“一份不知道谁缺乏常识造出来的真真假假的简历从前年就开始流传,哪怕也许出于好心,也是不对的,已被我投诉掉了,不知道为啥现在又被翻出来”。并请微博节后尽快清理相关信息。
颜宁之所以说这份简历是“也许出于好心”,主要是因为这份简历并没有刻意地“抹黑”,相反是“拔高”:里面一些荣誉和成果存在明显夸大。而且,原博的信息称颜宁是“学神之神”,本意似乎是为了表达一种欣赏。
但颜宁似乎不买账,她投诉并呼吁清理,或许也表明了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严谨、求真,拒绝“完美人设”。事实上,对颜宁的过度拔高、造神,也可能对科学家造成伤害。
因为,这些真真假假的信息流传于网络,有可能让人误以为是科学家的自我标榜。同时,这也可能导致公众对科学家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造成科学家的公共形象割裂。
此前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就是对北京大学韦东奕的“传奇演绎”。网络上曾经传出一系列关于韦东奕的故事,包括拒绝美国名校、帮助博士解题,甚至捐款上千万云云,最后都被他一一辟谣。
这种捧杀式谣言同样是谣言,任何一种虚假都是对科学精神的亵渎,无论是打着怎样的旗号。
而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深层原因是,这种对科学家虚假的赞美,背后也可能是一个流量生意。毕竟,将科学家神化包装,可以快速吸引眼球,从而为自己的“商业布局”提供支持。
2019年,颜宁就曾打假同名“情感博主”的微博账号,该账号曾发布颜宁本人相关的视频,有意诱导网民,随后突然画风一转,开始发布代写论文广告、留学代写的广告。这引发了颜宁的不满,最后在投诉之下该账号显示“用户不存在”。
因此,无论是美化颜宁,还是盛赞韦东奕,都很难说这背后的动机是纯粹的。检索就能发现,这些虚假的信息大量流传于营销号,甚至是一个以“学术成功学”为噱头贩卖焦虑,诱导付费课程、论文代写等灰色产业链。
这样的简历造假,本质很可能也是同一套“流量陷阱”的变体——通过虚构“完美人设”收割流量,最终损害的是公众对科学的信任,也可能导致科学家遭受无端的舆论风波,陷入疲于自证清白的尴尬。
在类似事件上,互联网平台应当有所反思。就像颜宁在打假时还特意提到微博站方,希望他们能够及时清理类似信息,指向了平台本身的作为。
类似信息在网络信息治理中,可能存在一种特别的局面。不同于造谣污蔑——造谣污蔑很容易识别,也很容易遭到舆论反弹,这种捧杀式造谣,却往往真假难辨,如果再用一些学术术语包装,公众更是无从分辨。
对平台来说,却不能以此为由甩掉责任。对账号资质的检查,对信息来源的梳理,甚至和科学家等公众人物保持密切联系,认真对待他们的投诉反馈等,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确保科学家有一个真实的、经得起检验的公众形象。
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看待科学家走到了舆论前台,成为备受瞩目的公众人物,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这也需要人们具备一种科学和舆论素养,对科学家进行合乎实际的解读,而不是动辄捧杀和踩踏。
科学需要真实,科学家更无需虚假的“完美简历”来加持。颜宁再次公开打假,也是给所有人提了个醒,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尊重事实、理性认知,就是对科学家最好的欣赏和最大的支持。
来源:政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