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1 12:44:00
会“跑马拉松”的人形机器人、能互动的智能小夜灯……近日,在厦门市教科院附属小学“思鹭向前 匠心筑教”劳模工匠助教行启动仪式上,厦门理工学院副教授任刚用鲜活教具点燃课堂,让学生们直呼“科学原来这么酷”。
厦门理工学院“劳模工匠”授课现场。厦门理工学院供图
作为全市12名“特聘讲师”主力军,厦门理工学院王刚、周承仙两个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推出7门“金课”,覆盖人工智能启蒙、福狮文化创新等前沿领域。这些课程以“技术+故事”重构课堂——在《智能车与人工智能》课上,学生亲手编程让模型车避障;《植物艺术家》则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插花结合,让美育扎根生活。
依托全国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该校组建起由全国模范教师、市数字工匠等组成的“红色智囊团”。党支部创新“强国行”专项行动,今年已走进厦门外国语学校等10所中小学,将北斗卫星通信原理、海洋装备设计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课程。
“我们正构建‘高校支部引领、教师团队赋能、基础教育共享’的新生态。”厦门理工学院全国示范性劳模和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刚介绍,通过专题讲座、跨学段教研等形式,该校已将300多课时特色课程输送至中小学,惠及学生超5000人次。目前该模式获厦门市教育局重点推广,计划年内覆盖30所中小学,为厦门“大思政课”品牌注入高校智慧。(唐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