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11:02:00
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工,到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志刚用了近20年。这些年里,他矢志不渝扎根一线,一步一个脚印,成为电气维修领域的技术尖兵,在平凡岗位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2006年,初入职场的刘志刚在铣床前打磨技艺,开启了逐梦之旅。彼时,城市中日益复杂的电力系统与电气设备吸引了他的目光,出于对技术的渴望以及电气行业广阔前景的看好,他毅然决定投身其中。转型初期,他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白天在车间跟着师傅学习电气设备安装,从电气设备调试、安装到电力工程的复杂布线,不放过任何细节;夜晚则挑灯研读专业书籍,钻研原理与设备构造。“那时候虽然辛苦,但每次攻克技术难题,就像解锁了新地图,充满挑战和成就感。”刘志刚回忆道。
凭借着对技术的执着,他逐步掌握从设备安装、线路连接到图纸设计、设备调试的全流程技能,完成了从行业“新人”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作为安徽龙和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的抢修工,刘志刚始终将“责任重于泰山”铭记于心,24小时待命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无论酷暑严寒,只要设备出现故障,他总是第一时间奔赴现场。有一次,集团合作的一家企业的电力设备突发故障导致生产线停滞,情况紧急。接到通知后,刘志刚迅速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仅用2个小时就排除故障,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刘师傅技术过硬、随叫随到,再复杂的问题交给他都放心。”合作多年的企业负责人由衷称赞。
在新型电力设备研发领域,刘志刚更是勇挑重担。面对新型10千伏防爆计量箱、环保环网柜、充气柜研发等前沿课题,他主动牵头,全程深度参与从方案设计到制造落地的每一个环节。在充气柜研发过程中,设备高温性能衰减问题成为团队面临的重大挑战。刘志刚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创新性提出气体内循环理念,并带领团队连续奋战30余天,反复测试、优化循环冷却装置。“师傅为了验证一个关键数据,连续24小时守在设备旁,这种较真劲儿让我们深受触动。”徒弟王杰杰说。最终,团队成功攻克技术难关,研发出的循环冷却装置使设备寿命大幅提升,安全隐患明显降低,为企业创造了显著效益。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作为技术带头人,刘志刚毫无保留地将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新人。在他的悉心培养下,一批业务精湛的骨干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发展的中坚力量。“师傅不仅教我们技术,更让我们懂得坚持与创新的价值。”王杰杰说。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的背后,是刘志刚对匠心的坚守与对创新的追求。面对这份荣誉,他表示:“奖章属于整个团队,电力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唯有不断突破,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全媒体记者 毕舒宇 通讯员 张致远 王梅 实习生 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