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1 07:10:00
石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彭孝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李星星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教授
于长斌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讲席教授
中国教育报高教周刊与移动传播中心联合推出“今年新增本科专业怎么选”系列视频,欢迎关注、转发、收藏
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答记者问时,将上述新专业的增设目的鲜明定位为“面向科技发展前沿”。
迈入大学校门,“科技发展前沿”不再遥不可及,成了师生共同书写的脚本、探索的边界。然而,最前沿的领域往往没有现成的路标。对于填报志愿的考生和家长而言,新兴专业究竟学些什么,未来又能从事什么工作,新专业会不会“昙花一现”……这些实实在在的顾虑背后,既有未知的忐忑,也有拥抱变革的契机。
选择“面向科技发展前沿”的新兴专业,如同参与一场“未来实验”。它的魅力恰恰在于——没有现成的答案,却有机会定义答案。
1 精准布局 提前卡位朝阳行业
苍穹之下,经纬交织。
从高铁追着晨昏线疾驰,到卫星捕捉台风的轨迹,每个数据脉冲的跃动都在时空坐标系里生长答案——这是数字时代的生存法则,更是人类在天地间创造现代文明的无声史诗。
“时空信息是表征事物空间状态及其变化过程的信息。当前,随着物联网、遥感、导航定位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时空信息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副院长、教授李星星介绍,凭借深厚的学科底蕴,武汉大学率先在全国开设时空信息工程专业,通过多源数据的融合与智能分析,实现对时空信息的深度挖掘和高效利用。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是空天科技、电子信息、测绘遥感与卫星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深度耦合,致力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自然资源管理、智慧城市建设、智能交通发展、国防军事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李星星看来,该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行业需求。
大地之上,沃土藏锋。
“广义生物质,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地表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用秸秆、竹子替代石油制造塑料、服装甚至建筑材料,这不是科幻,而是我们正在书写的中国方案。”谈起四川大学新设的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该校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石碧如数家珍。
“新专业脱胎于我校原有的轻化工程专业。”石碧介绍,原专业主要涵盖制浆造纸、皮革工程等多个领域,我国长期在全球排名领先。随着时代发展,以动、植物为原料的产业在纵向上正超越传统增长路径,与功能食品、生物医药、柔性电子、智能传感等行业深度融合,实现生物质资源高附加值、多途径绿色利用;在横向上,当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时,人类对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正发生根本性变化,用其加工将获得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有机化学品、清洁能源等。
“‘双碳’目标当前,生物质技术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轻工范畴,才能在全球绿色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在石碧看来,新专业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既要守住我国高校在皮革造纸领域的世界领先优势,还要让生物质技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
分子之中,数智新生。
“在‘大交叉时代’,物质科学研究向极微观深入和极综合交叉发力,要求我们在物质创造领域不断提出新理论、新方法,变革新模式、新体系,开辟新专业、新方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彭孝军介绍,该校新设的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就是物质创造领域走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产物。
“智能分子工程是未来材料与化学工业的变革性方向,其发展和国家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息息相关。”彭孝军介绍,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注重分子结构的创新和智能化设计,致力于实现新物质在功能、设计和制造三方面的智能化,进而驱动相关产业链向高端化转型升级。
2 破壁融合 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设置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石碧和团队是有备而来。
2018年,在他的倡导下,四川大学创建了“生物质科学与工程”新工科创新班(以下简称“创新班”),面向全校完成大一学业的学生开放报名,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班级构建了以生物质领域战略性、高景气细分赛道真实产品开发为核心的“校内研发+全球实训”双轨项目制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学生在复杂、真实产业环境中的融合创新、敏捷应变及国际胜任等高阶能力。
“7年多来,我们培养出了地沟油全组分增酯技术核心专利持有人刘德蒙、亚精胺生物合成技术创始人贺梓溪等一大批优秀学生。”石碧自豪地表示,此次设置新专业是创新班培养方式的重要推广,改革成果将惠及更多学生。
李星星提醒考生和家长注意,时空信息工程专业将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时空信息的获取、处理、分析紧密结合,非常注重夯实学生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开发能力。“我们的课程设置涵盖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智能算法,并将其应用于智能监测、遥感影像解译、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时空大数据分析等实际场景中。”
“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专业领域。”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讲席教授于长斌介绍,近年来,智能化、个性化、精密化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不断涌现,给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针对上述需求,该校今年新设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
于长斌表示,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既熟悉医学基础知识,又掌握材料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等学科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我们希望培养学生运用人工智能工具与方法开发新型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
3 未来已来 加速奔向产业蓝海
“预计在2025年后,我国精细合成品支撑的高新领域产值将突破数万亿元规模。”申报新专业前,彭孝军和团队经过测算,大胆地提出了上述预测。
“当前,智能分子工程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缺口较大。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发挥核心作用。”彭孝军举例,毕业生不仅可以参与研制高附加值化学品,突破国外对光刻胶等高性能原材料的垄断,还可以参与研发智能分子探针和靶向药物,推动癌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等。
关于生物质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深造与就业,石碧和团队已经通过创新班的7年实践蹚出了一条坚实的路径。
“创新班的深造率高于80%,远超学校工科平均水平。”石碧介绍,该专业毕业生可以在泛生物质行业广泛就业。以创新班毕业生为例,选择到中石化、中粮、卓越新能等生物质头部企业就业的比例年均增长40%,四川大学也由此成为国内培养生物质替代化资源科技革命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广泛的就业前景,涵盖GIS、遥感、智慧城市、环境监测、交通物流、国防安全、科研教育、互联网IT、能源管理、应急管理及咨询服务等多个领域。”李星星介绍。
李星星和团队在调研中发现,随着交叉行业越来越重视时空信息技术的应用,传统的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等时空信息相关专业毕业生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行业外溢”现象——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到华为、小米、大疆、腾讯、阿里等大型头部科技企业和平台型网络科技企业就职。
“相信新设立的时空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会因为复合型培养优势而更受青睐。”对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李星星充满信心。
(本报记者魏海政对本文亦有贡献)
新专业负责人对你说
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
布点高校:四川大学
石碧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生物质是指直接或间接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可再生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质科技是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取之不竭的生物质资源(如秸秆、竹木、动物蛋白、藻类等)替代化石资源(石油、煤炭),创造满足人类需求的绿色生物质材料、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化学品、营养食品等,实现最直接有效的碳减排。
四川大学新设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既是基于学校在该领域优越的人才培养条件和科研实力,更是为了回应国家大力发展生物质产业、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时代需求。
同学们,选择生物质技术与工程专业,就意味着选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担负起促进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责任。期待你们的加入!
智能分子工程专业
布点高校:大连理工大学
彭孝军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智能分子工程专业是在全国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分子科学深度融合的变革性新工科专业,将引领物质创造领域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
本专业将致力于高性能材料、高精度传感器件、高灵敏检测器件等领域的智能化创造和智能化制造,推动电子信息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链的转型升级,培养未来的战略性创新人才。
选择智能分子工程专业,就是选择站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最前沿。大连理工大学将以最先进的科研平台、最顶尖的师资力量、最开放的创新生态,助力广大青年学子在智能材料革命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智慧力量!
时空信息工程专业
布点高校:武汉大学
李星星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
副院长、教授
时空信息作为支撑“数字中国”“国防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关键生产要素,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时空信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正催生智慧城市、智能驾驶、低轨卫星互联网等万亿级产业,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时空信息工程是数智时代空天、测绘、导航、数据科学、智能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致力于研究时空信息感知、认知与决策理论技术,并研发时空智能体装备。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高层次空间信息科学人才培养基地,武汉大学享有“时空信息科技人才摇篮”的盛誉。我们热忱欢迎青年才俊加入,在这座学术殿堂中茁壮成长,成为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创新的栋梁之才!
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
布点高校:徐州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于长斌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讲席教授
医疗装备是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在“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中都高度重视医疗装备的开发和应用提升。
依托教研医一体化育人、高水平人才集聚、高能级创新平台众多等优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主动对接国家需求,抢抓“AI+”时代机遇,新设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
同学们,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深度融合了工程技术与现代医学。选择本专业,就意味着踏上了一条复合型拔尖交叉人才的成长之路。未来,我们将用智慧医疗突破疾病桎梏,以医工创新拓展生命可能,立志成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1日 第05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