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3:42:00
原标题:给“钢铁保姆”多一点耐心
“上海出现一批‘钢铁保姆’……引发老人疯抢……擦窗无误差、喂食精准、急救响应,甚至还能陪老人下棋聊天……”,近日,自媒体文章《上海老人疯抢!价格2.3万的保姆机器人》被不少老年人争相转发。业界人士表示,此博眼球之作疑似为AI所写,这样的“钢铁保姆”技术上目前还无法实现。
从老人登山有了“赛博外挂”,到“养老机器人”成为两会热词,今年以来,机器人相关话题持续升温。然而,对缺乏科学思维的部分老年人而言,如果有人借机刻意无限夸大事实,迷惑性的确不容轻视。比如,文章所描述的“钢铁保姆”,每天仅花费几十元的电费,既全能又实惠,戳中了不少人的“养老焦虑”,更像是披着高科技外衣的“保健品”。
机器人养老当然值得期待,但不可操之过急。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而养老机器人能做到时刻“在线”、“情绪”稳定,因此被认为是破解养老困境的关键突破口。放眼全国,机器人已在一些养老院“上岗”,有的能精准送药,有的能自动清理大小便,有的可助力护工搬运,总体而言,它们从事的是一些相对简单、偏辅助性的工作。更不必说,有业内专家表示,养老机器人追求“全能”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技术复杂、成本造价高、用户体验感并不一定好,“这是一个非常理想化但不现实的想法”。
越是迎来产业“爆发前夜”,越要保持务实态度。从技术层面看,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用于养老领域,对可靠性、精细化、个性化、操作简易性等要求更高,但无论是情感识别,还是运动控制,抑或是复杂场景的适应,还有诸多瓶颈待解;从价格层面看,养老机器人价格并不亲民,从数千至数十万元不等,购买者目前还是以企业或机构为主,市场推广受限;从伦理层面看,在养老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之前,背后的隐私保护、责任分配等也须审慎探讨。
最近科技圈有个词很流行——“长期主义”。正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所言,时代不会辜负长期主义者。回望我国养老机器人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从技术积累,到功能完善,再到智能化跃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过去如此,未来更是如此。毕竟,养老机器人技术集成高度复杂,参照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功案例,打造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生态,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是一条难且正确的路,离不开技术、市场和政策的多维助推。
保持耐心,也应坚定信心。值得欣喜的是,今年2月底,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为各类养老机器人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了基准,将进一步引领打造养老机器人产业新赛道。或许在不太遥远的将来,“钢铁保姆”会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钟颐)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