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9:31:00
云岭时评特约评论员 叶伟
始于山水,归于烟火。在云南,一场关于“诗和远方”的实践正在重塑乡村发展的逻辑。从建水古城的青石板路到景迈茶山的云雾缭绕,从和顺古镇的田园牧歌到沙溪茶马古道的千年回响,云南以“宝藏小城”和“烟火乡村”为支点,构建起“旅居引流—产业造血—文化传承”的乡村振兴闭环模式。
云南掀起旅居热潮绝非偶然,而是政策创新与市场需求相互作用的成果。通过开行“赏花之旅”主题列车,推出“茶咖花影”等6条专题文旅线路,云南成功整合分散的旅游资源,打造全域旅游格局。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全省旅居人数达228.81万人,同比增长56.9%;接待游客1.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326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5.0%。借助“文旅+”模式,云南各地创造出巨大的产业增量。但要推动旅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得把握好延链补链强链这个关键,推动从“流量”到“留量”的价值转化。
经过探索实践,云南构建起“旅居引流—产业造血—文化传承”的闭环模式。旅居引流是开端,吸引游客、资金和资源;产业造血是核心,实现经济价值转化,增强乡村发展动力;文化传承则为乡村振兴铸魂,赋予乡村独特魅力。
从各地的运作来看,旅居经济与文化传承形成了相得益彰的互促局面。如建水县将古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游客既能欣赏古建筑,又能体验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洱源县佛堂村邀请艺术家入驻,把白族民居改造成文化场所,村民参与非遗项目实现增收,还增强了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云南的探索表明,乡村振兴要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激活内生动力。期望更多乡村通过发展旅居经济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目的地,让农业强起来、农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让“诗和远方”成为乡村的美丽名片。
作者单位: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 苏宇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