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3 23:04:00
数字浪潮奔涌的今天,教育的源头活水始终是人文精神的滋养。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即将在武汉拉开帷幕,全球目光再次聚焦这座长江之滨的城市,见证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但这次,大家关注的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在数字洪流中如何校准教育的人文坐标,那些关于温度、情怀与成长的本质命题,始终是丈量教育价值的终极标尺。
数字教育并非简单的工具革新,而是教育生态的重塑。从“黑板粉笔”到“云端课堂”,从“面对面讲授”到“人机协同”,技术改变了知识的传递方式,但教育的核心一直未变,始终坚持培养有思想、有情怀、有能力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数字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取代教师,而在于解放教师,也不在于堆砌设备,而在于优化体验。湖北作为教育大省,近年来在数字化领域频频发力,全省学校网络接入率达100%,智慧教育平台资源超百万。这些成绩背后,是“技术为人服务”的朴素理念,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坚定承诺。
教育的公平性因数字技术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曾几何时,山区孩子只能透过破损的窗户遥望知识星空,而今天,一根网线就能连接世界顶级课程。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注册用户突破1.64亿,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组数字诠释了“有教无类”的当代意义。湖北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过程中,特别注重弥合城乡差距,通过“国培”“省培”计划培训教师超80万人次,让偏远地区的师生同样享受优质资源。这种普惠性创新,正是对“教育扶贫”最生动的注解。当数字技术打破地域藩篱,教育公平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写人才培养的方程式。大会将发布的《教育大模型总体参考框架》联盟标准,为智能教育发展划定跑道,全球数字教育发展指数新增“人工智能+教育”专项指标,彰显技术赋能的前瞻视野。但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技术再先进,也替代不了教师的言传身教,算法再精准,也模拟不了师生间的情感共鸣。湖北在探索中始终把握平衡,既鼓励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AI教学实验,又坚持“技术为教育赋能”的原则,避免本末倒置。这种理性态度,恰是应对技术狂潮应有的定力。
数字教育的全球化合作,彰显了中国智慧的国际担当。从《数字教育合作武汉倡议》的发布,到世界数字教育联盟的扩容,中国正以开放姿态分享经验、贡献方案。这种合作不是单向输出,而是互学互鉴,不是技术霸权,而是共生共赢。湖北作为大会东道主,提出的“智联全球、慧育未来”主题,既呼应了联合国教育变革倡议,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
站在历史的维度看,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从甲骨文到活字印刷,从广播电视到移动互联网,每次技术革命都推动教育形态跃迁。今天,我们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盲目跟风。实践表明,成功的数字化不是设备的堆砌,而是理念的革新;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深层的变革。湖北全省131所高校接入智慧平台,“鄂汇办”集成17项教育服务,我们看到的是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是效率之上的育人初心。长江奔流不息,教育薪火相传。长江滋养出荆楚文化的灿烂,数字时代的育人之道,也当如这江水一般,既要有奔涌向前的力量,更要有润泽万物的胸怀。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吴明民(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