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7 13:06:00
“族之有史,可发先人之潜德幽光,可激后人之奋发图强。”
日前,潮安区庵埠镇官路村80岁老人张元斌拿到这本由他主编的《官路张氏族谱》,既兴奋又自豪。他清楚地记得,自张氏家族召开重修族谱筹备会议至修订完成,历经6年之久。
翻开这本崭新的《官路张氏族谱》,三篇序言的作者分别为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赞发,汕头大学原硕士生导师、汕头市潮汕翁万达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翁奕波,时任中新社广东分社社长张见悦。贺词部分,更是名家云集。一族之谱何以牵引社会各界的心?
官路是宋代古村,村民以张姓为主,当地人称为“官路张”,张氏家庙奉“宋末三杰”之一张世杰为始祖。根据历史资料和该村清修本族谱记载,官路张氏为张世杰后裔,为传承有序、有迹可考的张氏一族。
一代名将的精神是如何影响后代子孙,让我们走进官路村一探究竟。
科甲传家
优秀传统代际传承
清修本《官路张氏族谱》记载,张氏始祖是南宋末年抗元三杰之一的名将张世杰,宋元交替之后,张世杰一支后裔在潮汕地区生活了下来。几百年间,张氏一族繁衍子孙,血脉遍布海内外。
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京城,张世杰保少帝赵昰、卫王赵昺出境,带子张思隐,同大臣陆秀夫、文天祥二公,君臣二十余骑随帝御驾迁走福建漳州云霄埔尾乡。张思隐被留在云霄守家。
在崖山海战中,张世杰在得知陆秀夫背着小皇帝投海殉国之后,带着十几艘战舰冲出重围,不料途中遭遇台风,壮烈捐躯。
后来,张思隐从福建来到广东,在惠州府属海丰县任县尹。张思隐闻宋陷,避居深处,即今(惠来)龙江市尾乡。据《官路张氏族谱》,张思隐长子张朝阳分创潮阳港头乡,次子张陇阳分创海阳庵埠官路乡,三子张清河留守龙江(惠来隆江)。自此,张氏三房子孙相隔百里,守望相助,世代往来不息。
“张氏族人数百年间一直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都要争取回祖居地祭祖团聚,缅怀先祖,学习先进,并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子孙进行奖励。”因官路村是张见悦的祖居地,他几乎每年都会回来,得知《官路张氏族谱》重修,他多方收集高贤名家文章墨宝,为族谱增光添彩。“我一直深信这种价值指引对激发后代子孙努力学习,奋发向上有着巨大作用,这可能也是整个家族历代能够培养出不少优秀人才的原因之一。”
翻阅族谱,科甲传家的故事在张氏一族屡见不鲜。
据《官路张氏族谱》,张思隐三个儿子都是读书人,历代子孙英才辈出。开基官路的二房张陇阳派系,在明代甚至培养出了光耀潮州的一代名臣翁万达。
官路一脉传到八世,涌现兄弟科贡盛况,其中哥哥贡生张一廉看到同乡少年翁万达是一个可造之才,便悉心教导,还将女儿许配给他,而后翁万达高中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在潮州,翁万达被列为“后七贤”之首,潮州牌坊街“大总制”坊也是为他而建。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官路张氏重修家庙,当时已经功成名就的翁万达亲自为张氏家庙题写牌匾并落款:“门下眷生东涯翁万达拜书。”此外,他还邀请状元林大钦为张氏题写堂号“永思堂”。
如今的张氏家庙门厅屋檐上仍保留着一根“尚书楹”,传说是翁万达亲自从福建武夷山精选栋梁大木,赠与张氏作庙堂大厅之主梁,后民国重修家庙,主梁有所腐朽移至前厅,2009年再移至檐口。
明清两代,张思隐派下子孙登科者,计有:进士张经、举人张一言、张有容、张登麒、张庚等十多位,贡生数十名。当代翘楚包括政商两界精英,如“泰国米王”张朝江、马来西亚超级富豪张泗清、“雅士利”创始人张利辉兄弟等。
“‘崇尚英雄,见贤思齐’的传统千百年间激励着整个族群自强不息,屡创辉煌。”在张见悦看来,作为一个普通人,能够有幸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血脉相连”,无疑是有正面激励作用的,在整个家族、乡村的对外交往中,也是一个天然的大“IP”。
兴族兴村
凝聚共建家园意识
无论是气势恢弘、庄重俨雅的张氏家庙,还是作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第一批典型村,在官路村,总能看到文化基因的延续和现代转化,为乡村建设注入精神动力与资源活力。
那么,为何是官路村?
据《官路张氏族谱》记载,宋景炎二年(1277)古官路村境内已有官道沿韩江堤畔南北贯穿,又村东北赐茶庵旧址处有龙溪渡口,系天然良港,韩江北上通府城可往程乡大山内,南下入海四方畅行。因居水陆要冲,官方曾于此设水军防御营寨。
同年(1277),张世杰护宋端宗南下广东,曾率船队在潮州龙溪渡经过,后又沿海往粤西,与元军战于珠江口十字门、七洲洋。
张见悦介绍,“官路村”得名于村口的古代官家码头,是自宋至明潮州府对外交往的重要枢纽点,在整个岭南古驿道中也占据重要位置,可以说,上千年来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经交集于此,留下了许许多多历史故事。
“官路村地理位置优越,相传张世杰在经过龙溪时便说过,如若以后没有地方可去,也可在此避居。”张元斌小时候总是听到这样的传说,这也让他对本宗族的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在40岁的时候就开始收集宗族故事,2018年重修族谱事宜提上日程后,他便潜下心来,收集现有资料,系统整理编辑,用了3年时间完成族谱初稿。
从2010年重修祠到2018年重修族谱,每一件宗族里的大事都让全村的文化认同感和家族凝聚力得到进一步迸发。“重修族谱不是哪几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族人都应负有的责任。”《官路张氏族谱》筹备组成员张为标在召开动员会时便号召每个族人拿出自家现有收藏的资料、图片、书信等以供修谱参考之用。
号召得到了全体族人积极响应。“在修订族谱期间,众族亲团结协作,群策群力,慷慨捐资,如今,我们紧握张氏血脉经册,进一步加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共同担起建设幸福家乡的历史重任。”在颁谱仪式上,张为标发自肺腑感谢合族老少。
这股强大的凝聚力与张氏祖训相关。张见悦介绍,张氏家庙大门口的对联“永言为则,思孝奉先”是传承数百年的家训,家族群有重要事项通知时,会长经常会在通知最前面,先写上这八字家训。
兴族亦兴村。如今,不仅是张氏家庙周围的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官路村整个村庄都焕发着勃勃生机:张氏家庙前面的一块空地上被建设成小广场,两边是古色古香的风雨连廊,绿地上设置了运动器材。这个家庙不仅是怀念祖先、敦睦乡情的地方,也成了村里别致一景,村民休闲的好去处。乘着“百千万工程”的东风,官路村整村面貌都得到了提升。
在这当中,村民贤达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家家户户捐资修建祠堂、重修族谱,“雅士利”集团公司投资建设了官路村党群服务中心大楼、出资助力污水治理等多项建设工程。不仅如此,张见悦还提出,在古港周围建设一处“张世杰纪念园”,并组织力量设计图纸,希望进一步提升官路村环境,更好弘扬潮汕历史文化。“官路村是我们的祖居地,对于官路村的建设,作为张氏后人更深感责任重大。”
据透露,建设“张世杰纪念园”这项工作已列入庵埠镇2025年民生实事。庵埠镇将以此为新起点,讲好历史文化名人故事。
文/图:南方+记者 陈柔燕
【作者】 陈柔燕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