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22:11:00
□岳悦(山西大学)
春意渐浓、万物生长,正是赏花踏青的好时节,多地学生也迎来了“春假时刻”。不少高校和中小学将春假与清明假期或“五一”假期安排在一起,让学生享受更长的假日时光。(4月13日 《光明日报》)
农忙假是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地区性不规律的假期。这一假期主要是为了让农村的学生在农忙时节能够回家帮忙劳作,减轻家庭在农业生产期间的劳动力不足状况。同时,它也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和了解农业生产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农忙假被逐渐取消,假期制度以寒暑假为主。春假的推行是否是对传统“农忙假”的现代化改造?还是完全不同的逻辑?
过去的农忙假是农村教育对现实生产需求的妥协,学生通过放假成为劳动力参与抢收抢种,假期长短甚至取决于庄稼的成熟度;而当今的春假,则被赋予了“放松身心”“贴近自然”的现代教育目标。假期功能的变迁,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社会价值观与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变。
从教育政策层面来看,春假是对“双减”政策的呼应,为了帮助学生释放学业压力,亲近自然;从经济方面来看,春假延续了假日的经济热度。一直以来,假日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春假带动了亲子游、研学游的消费市场,延续了清明假期、五一假期的经济热度。然而,若春假推行缺乏配套的设计,该假期或将成为“形式主义”:城市家庭若无力承担研学、出游经费,孩子放假或许只是“换个地方写作业”;孩子放假家长不放假导致亲子游无法实现;农村地区机械照搬春假制度,反而可能割裂原有的劳动教育传统。
如何避免沦为“形式主义”,关键在于配套设计的完善。对于城市家庭,需提供多元化、性价比高的研学项目和旅游产品,让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都能参与;对于农村地区,不能简单照搬城市模式,而应结合当地实际,挖掘传统劳动教育价值,将春假与农业生产、乡村文化传承相结合。此外,学校和家庭应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探究性的作业,引导学生将假期经历转化为学习成果;家长应转变观念,将春假视为孩子成长的重要机会,积极参与亲子活动。
春假的推行是我国教育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既是对传统农忙假的一种超越,也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积极回应。在未来,各地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春假的实施方式,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举措,让春假从美好设想落地生根,绽放出绚丽的教育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