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广东服务业增加值连续40年全国第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07:04:00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新华社发

2024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达8.14万亿元,连续40年居全国第一,占GDP比重57.5%,撑起经济“半壁江山”。然而,规模优势背后,结构性短板与转型阵痛同样凸显。在此背景下,广东现代服务业如何开启“破茧”之旅?

8月22日,广东省召开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四场专题会议(现代服务业专场)。在这场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度探讨中,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人大代表、研究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齐聚,叩问广东如何以现代服务业为支点,撬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全新图景。

“两业融合”

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现代服务业的底色,是“量”与“质”的双重突破。省人大环境资源委主任委员任小铁在会上介绍了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广东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专题调研。调研报告透露,目前广东现代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主引擎”作用明显。

2024年,广东服务业增加值8.14万亿元,占全国10.6%,连续40年居全国第一,占GDP比重5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9%。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前海管理局局长王守睿透露,2025年上半年前海合作区以“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65.5%”的答卷,基本达到全球服务业先进地区水平。同时,2024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9万亿元,连续42年全国居首,超1.5亿“实时在粤”人口构筑起全球罕见的消费市场底座。

结构优化更显产业韧性。调研报告透露,广东现代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现代生活服务业成为核心引擎。

尤为亮眼的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两业融合”的深度实践:2024年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达6.9万亿元,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华为、腾讯等9家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转型。

金融活水精准“灌溉”实体经济。截至2025年6月,广东制造业贷款余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制造业中长期单位贷款余额2.4万亿元、同比增长7.8%。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已成开放高地。“深圳-香港-广州”科创集群连续5年全球创新指数第2位,拥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世界500强企业广东有18家,有力支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全省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商标代理机构、CMA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等均居全国第一。广东现代服务业已从“润滑剂”升级为产业升级的“推进器”。

短板隐忧

从“卡脖子”到“人才荒”的突围挑战

“高歌猛进”背后,深层次矛盾亦亟待破解。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能级首当其冲。省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调研报告中指出:广东的生产性服务业科技转化率低、基础软件等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数字产业“硬制造”强而“软服务”薄弱。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李江帆指出,研发与关键技术的供给不足,制约了广东生产服务业引领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粤港澳大湾区生产性服务业的成色,关键是看广东作为制造强省和工业强省,能否培育出更高科技含量、更大消费市场、更多应用场景的生产性服务业。”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左丁说。

生活性服务业则面临品质与需求的错位。专题调研报告提到,高端护理、智慧养老供给缺口大。保利(广州)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旭东直言,社区居家养老业务没有长期盈利模式,供给端与实际需求不匹配。与此同时,智慧康养、定制旅游、银发经济、私人船艇、低空经济等新消费需求受制于法规、政策、监管环境等因素。

人才短缺成为“最大公约数难题”。调研组发现,广东金融、跨境服务等高端人才存在缺口,家政、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面临“优质服务人员短缺”与“年轻劳动力吸引力不足”的双重困境,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所需的复合型培养机制缺失。

开放深度不足则制约国际化步伐。服务业结构性壁垒一定程度制约了数字经济、高端医疗等领域外资引入,粤港澳规则衔接仍待深化。“在推动现代化服务业开放发展中,要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以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法治环境为底色。”省人大代表,广东伟伦律师事务所主任、创始合伙人曾学智说。

破局路径

利用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加强与港澳互补合作

面对挑战,与会者开出“系统性药方”。其中,强化核心动能成为共识。调研报告中建议“加快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管理软件等高端软件产业国产化替代,构建‘生产性互联网平台+产业集群’模式”。李江帆则强调“聚焦生产服务业‘核心层’,提升数字赋能和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级。”

无论是调研报告还是专家发言中,制度型开放均被赋予破冰意义。报告指出,要充分利用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国家重要战略平台,发挥香港金融、法律、咨询等服务业发达以及港澳联通全球的优势,加强广东与港澳服务业互补合作。

“服务业的核心是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因此需要加大高水平开放的力度。”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看来,广东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的特殊优势就是背靠香港。“一是香港、澳门作为国际自由港所享有的专业服务优势;二是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多元文化优势;三是毗邻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广东应准确把握上述优势,将其转化为实现服务贸易高水平增长的重要条件。”

场景创新则被认为是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密钥”。报告建议,广东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消费”,构建智慧商圈等消费新场景,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数字教育等新模式,激发私人船艇、主题民宿等新兴服务消费热点。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广东大湾区空天信息研究院总工程师周斌则提出,鼓励企业探索低空经济在现代服务业各细分领域的应用,通过构建政务、旅游、运动、娱乐、交通等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培育低空经济运营主体。省人大代表,唯品会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张亮建议,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大平台参与、联合品牌让利”三位一体的模式,发放政府、平台、品牌多重线上让利消费券,让居民享受到优于平时的多重让利与实惠。

人才与资本链的构建需“双管齐下”。因此,报告提出,广东应支持省内高校与头部服务业企业共建细分领域学院,加快健全“产教评”融合机制,培育一批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广州市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刘鹏则建议,构建“培养-认证-就业”全链条人才体系,或者通过组织跨行业的业务能力培训,提升从业人员复合技能水平。

统筹:李陵玻

执行统筹:陈杰生 邹琳 吴璇

采写:南都记者 吴璇 朱唯信 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