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1:22:00
阳春三月,山花烂漫,我们来到旬阳市三国文化园。
这个地方小地名叫王家山,地处旬阳市城关镇李家台村境内。山势高耸,林荫覆盖,曲径通幽,环境优美,孟达墓和孟达塔就安放在山头险峻处;山下刀削斧砍,绝崖峭壁,十分惊险,一眼就能望见旬河与汉江交汇口,以及旬阳老城的“金线吊葫芦”,还有汉江上游若隐若现的毛公山。
漫步园内,触景生情。孟达,何许人也?为何长眠于斯?这还得从旬阳的远古时代说起。
旬阳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汉水上游,是东连荆襄,西通巴蜀,北上关陇的战略咽喉,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远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古设旬关,秦代置县,公元2021年撤县设市。
据史料记载,由于旬阳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以来,战事频仍,你争我夺,朝秦暮楚,归属多变。到了三国时代,更是魏蜀吴三国争夺的重点。
孟达,字子敬(后改为子度),东汉末扶风人,相貌威猛,武艺超群。当初,孟达为益州牧刘璋部将。刘备平定蜀地后,孟达归属刘备,被任命为宜都太守,成为蜀汉集团得力战将。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北上进攻房陵,势如破竹,一举攻克,斩其太守剻祺。
孟达乘胜出击,进攻上庸,扩大战果。刘备私下担心孟达一人难以胜任(或许是出于其他什么原因),于是派遣养子刘封从汉中顺沔水(汉水)而下统管孟达的部队,与孟达会合于上庸。
刘封、孟达合围上庸古城,日夜进攻,声势浩大。上庸太守申耽招架不住,眼见大势已去,遂举兵投降。刘备任命申耽为征北将军,兼上庸太守,升刘封为副军将军,共同驻防上庸。
那时旬阳隶属上庸管辖(归属魏兴郡),同样是重要的关防之一,在刘封、孟达攻取上庸之战中,旬阳也曾发生激战。从上述《三国志》中的记载来看,驻守于上庸的地方长官应该是三位:申耽、刘封、孟达。申耽是太守,刘封是副将,主持军事,唯独没有说明孟达的官职。我推测,孟达应该是刘封的副手,也就是上庸协守的位置,协助刘封掌管军队。上庸肯定是由申耽和刘封来镇守,那么战略地位同等重要的旬阳派谁镇守呢?很显然,非孟达莫属。历史往往写得太简洁,线条太粗,没有细节,按当时的形式分析,上庸与旬阳必当分兵守之,要么由孟达亲自镇守,要么由孟达部将镇守,接受孟达节制管辖,定期前来巡查。无论何种情况,孟达活动于旬阳想必是毫无疑问的了。
自从关羽围攻樊城、襄阳,因兵力不足,连续传呼刘封、孟达,命令他们派兵相助。刘封、孟达以自己山郡之地刚刚平定,不可轻举妄动为借口,拒绝关羽的命令。
等到关羽败走麦城,情势十分危急,再次派遣大将廖化前往上庸古城求援。廖化在关平的掩护下成功突围,赶到上庸古城寻求刘封和孟达的援助。但是刘封好酒好肉招待廖化,就是迟迟不愿派兵。这时孟达动了恻隐之心,劝说刘封应以大局为重,建议出兵救援,无奈刘封态度坚决,拒不出兵。
据说在刘禅尚未出生之前,刘备有意册封养子刘封为太子,以备不测。征求诸葛亮的意见,没想到诸葛亮耍了滑头,说,这是主公的家事,亮不便建言。刘备征求三弟张飞的意见,不料张飞却说,我听大哥的,大哥说行就行,大哥说不行就不行,等于没说。于是刘备又征求二弟关羽的意见,关羽说,我们弟兄出生入死为大哥打下的江山,怎么送给一个外人呢?从此刘备打消了立刘封为接班人的念头。眼看到手的鸭子飞了,刘封对关羽恨之入骨。关羽这个人高傲,对谁都看不上眼。当年刘封经常有意接近他,见了面直喊二叔。听说关羽对刘封从来没有正眼看过,喊他二叔也是置之不理,这让刘封很没面子,心里一直记恨关羽。所以在关羽危难之际,刘封以私废公,误了大事。
关羽兵败被杀后,刘备十分痛恨刘封、孟达见死不救。加之刘封与孟达之间相互恼恨争斗不和,刘封不久抢走孟达的仪仗乐队。孟达深知关羽之死自己有推卸不掉的责任,日夜寝食难安,惊恐万状。加之内心对刘封十分不满,愤恨有加。思来想去,觉得前途未卜,生死难料,于是上表向刘备告辞,详细说明自己逃离的原因,然后率领自己的部署投降了魏国。
魏文帝赞赏孟达的才能容姿,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并为新城郡,以孟达兼任新城太守,派遣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同孟达一道袭击刘封。
在开战之前,孟达给刘封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劝降信,分析了刘封面临的严峻形势:如果不降,只有死路一条,要么阵前战死,要么败逃回蜀,问罪腰斩。孟达心想,毕竟曾和刘封合作共事,不想看到他走向人生的毁灭。但是刘封没有听从孟达的劝说,拒不投降。
于是魏军攻城,蜀军开城迎战。正在双方酣战之际,上庸太守申耽投降魏国,申耽的弟弟西城太守审议也叛变刘封。刘封兵败逃回成都,刘备责备他欺凌孟达,且不救关羽。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烈勇猛,刘备死后最终难于制服驾驭,劝说刘备借此机会除掉刘封。220年刘备赐死养子刘封。临死前,刘封悲愤不已,长叹一声,哭诉道,父皇,我本以为你会顾念父子之情,没想到你竟然如此狠心,我后悔没听孟达的话,随即自刎而死。刘备听后痛哭流涕,羞愧不已。
孟达降魏之初,魏国给他的待遇非常优厚。司马懿以为孟达言行狡诈,看风使舵,不可信任,向魏明帝恳切进谏,说孟达不可重用,应尽早除掉。明帝没有听从司马懿的建议,反而让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徦节,可谓恩宠备至,权威并重,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可是孟达非常忌惮司马懿,时常担心终有一日会被司马懿铲除。为了自保和寻求退路,于是连结东吴,巩固蜀国对他的信任,暗地图谋中原。同时写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镇守的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听到我起事的消息,当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须一个月时间,那时我的城池已经修整牢固,诸军都做好了准备。我处在深山险道之中,司马公必不会亲自来,其部下诸将来,我不会有忧患的。”
诸葛亮读了孟达来信大惊:“达命休矣!”身边人忙问何故?诸葛亮说,孟达志大才疏,虑事不周,难道他不懂得将在外不由帅的道理吗?司马懿是智谋出众的统军人才,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如果得知他起事的消息,不用上表天子,立即整军出兵,十日之内即可抵达。
果不出诸葛亮所料,司马懿知道孟达有了反心,根本没有请示汇报,立即整军出发,昼夜兼程,八天便到城了上庸城下。然后兵分八路攻城,攻到第十六日,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暗中开门投降,孟达率部突围,魏军紧跟其后狂追,途中孟达被魏兵捕获斩杀,首级传至京师洛阳。
在司马懿率军攻打孟达的同时,吴蜀各遣其将带兵救援,行至西城安桥和木兰寨(在今旬阳城东南旬河口)时,遇到魏军阻截。此时战事已近尾声,听说孟达已被斩杀,首级已经带走,吴蜀援军随将孟达的尸体和遗物埋葬于王家山,然后各自回国复命。
听说孟达被埋之后内心不服,灵魂不散,墓地的土包日日见长,当地群众非常恐惧,随之修建孟达塔以镇之,土包乃不再长。自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并不可考。
有关孟达墓的传说,自古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孟达墓只是孟达的衣冠冢,并非真实墓地,这是有可能的。但笔者认为,孟达被司马懿斩首之后,首级传至京师,尸体应该留在当地。吴蜀援军赶到旬阳木兰寨时,司马懿大军携带孟达首级已经撤离,于是不再前进,就地宿营,埋锅造饭,稍作休整。同时派人将孟达尸体和遗物运来掩埋,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我觉得孟达墓不仅埋有孟达的衣冠,而且还有他的尸体。到底孟达墓是孟达的衣冠冢?还是孟达的真实墓地?那要等到孟达墓发掘之后方能考证。
我们在三国文化园来回漫步,细细观看园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尤其是在孟达头像下面的墙上看到“孟达在忠勇之间厚勇薄忠,在情义之间重情薄义,因此历史用不忠不义淹没了他的勇谋,用政治无常淹没了他的悯善,然是非功过已然成空,后世当以此为戒”的文字,可谓客观公正,评价准确。《旬阳县志》中“孟达虽才能出众,仪姿雄伟,然毕生反复无常,大节有亏,是以千百年来,多为世人所不齿”的记载,更是言简意赅,入木三分。
尽管如此,当地政府在李家台的王家山修建三国文化园,保护孟达墓和孟达塔,着力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对孟达的故事有所了解,将其作为反面教材,以史为鉴,以人为镜,教育和引导人们,追古思今,深刻反省,牢固竖立忠诚爱国思想,做诚实守信中国人,岂不更好!
参考资料:1、《三国志》陈寿著;2、《晋书》房玄龄等著;3、《旬阳县志》张沛、陈德智著。
作者简介
赵攀强,陕西省旬阳市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海外文摘》《散文选刊》《陕西日报》《延河》《安康日报》等全国各类报纸副刊和文学期刊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篇百余万字。曾出版《旬河浪花》《汉水情思》《秦巴放歌》《太极城絮语》《留住乡愁》《母亲的升子》等六部作品集。散文《在那大山深处》《又闻水笑声》《母亲的升子》《母亲的茶饭》《兰草花儿开》《油桐花开》《家乡的嫩玉米》《不语的表叔》《乌手指的小姑娘》《绿水环绕旬阳城》等先后多次入选中小学语文课辅教材和考试卷。散文集《留住乡愁》荣获“首届丝路散文奖”。
作者:赵攀强
编辑:许沥心
责编:志寿
审核:姚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