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清溪书屋推荐官丨当矿工在书屋找到“诗和远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3 09:51:00    

编者按:在清溪村,21座书屋是散落乡间的文化灯塔,21位书屋管理员则是守灯人。他们中,有扎根乡土的农民创作者,有放弃都市生活的返乡青年,也有从外地而来的“新村民”……是什么让他们选择留下?《清溪书屋推荐官》跟随管理员的视角,到书屋里找答案,听他们讲述与文字的邂逅、与故土的羁绊,看这些“精神驿站”如何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赵佳妮 姚宇超 田田 实习记者 陈泽林 通讯员 王忻 陈威 益阳报道

走进窗明几净的立波书屋,左边的墙角摆放着锄头、斗笠与木篓子,仿佛诉说着周立波笔下的岁月,而右边则是充满书香气息的阅读空间,50多岁的立波书屋主理人卜雪斌摩挲着《山乡巨变》的书页,矿灯下的岁月与书香里的时光,在这一刻悄然重叠。

清溪村航拍图。

2022年春节,卜雪斌从江西的矿井回到家乡,靴底的煤粉还未洗净,便被村口的变化怔住了:曾经泥泞的村道铺成了青石板,高架桥的柱子上绘满周立波小说里的插画,山风掠过,似能听见书页翻动的声响。作为在井下摸爬滚打了20年的矿工,他早已习惯了黑暗中的机械劳作,却在看到家乡以“山乡巨变”为底色的蜕变时,突然读懂了血脉里的呼唤。家中长辈总说起,自家屋子与周立波故居毗邻而居,这份天然的地缘联结,在他看到村里规划建设作家书屋的公告时,化作了毅然的决定——成为首个申请将农房改建立波书屋的村民。

立波清溪书屋一角。

改造自家刚装修的新房时,锤子落下的第一锤,砸在妻子泛红的眼眶里,也砸在邻居们的议论声中:“放着安稳日子不过,瞎折腾啥?”卜雪斌没多解释,默默将安全帽收了起来,把墙上周立波的人物照片精心布置好——那是他与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宣誓。2022年5月,立波书屋开门迎客,屋内满是书香,承载着他对乡土文化的全部虔诚。

卜雪斌与老人一起阅读书籍。

书屋开业后,书香与茶香交织,不仅为家庭带来新的收入,更让家人逐渐理解了他的坚持。曾经围着牌桌的乡亲们,如今会抱着书来向他请教书中的内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把书屋当作灵感驿站,说“在这里能听见土地的声音”。卜雪斌站在书架旁,用益阳方言生动讲述着书中的故事,游客们听得入神,仿佛看见书中人物从纸页走向田间。

卜雪斌收到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

最让他感动的,是文化带来的双向奔赴。一位七十多岁的桃江老农,从媒体上得知立波书屋后,穿着拖鞋便匆匆赶来。一踏入书屋,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泛起光彩,一聊起周立波的作品便滔滔不绝。河北一位身患小儿麻痹症的读者,因行动不便无法亲临,却坚持写来书信。信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可字里行间满是恳切,真诚地请求卜雪斌能邮寄一本盖有立波书屋印章的《山乡巨变》。河南的周姓教师,因不知书屋具体地址,特意写了封信寄给市长,拜托市长转交给卜雪斌,信中满是对书屋的祝福与对乡村文化传承的期许。北师大八十岁的老教授,郑重地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1960版《山乡巨变》寄来,附言中写着“让更多人在文字里看见中国乡村”。辽宁师范大学的学生来村后,惊叹于这里浓厚的文学氛围,直言和想象中的乡村截然不同,处处都跃动着文化的生命力。

卜雪斌整理书籍。

这些跨越山海的联结,让卜雪斌愈发觉得,自己守护的不仅是一间书屋,更是乡村的精神原乡。而他早已从矿工蜕变成“文化讲解员”,能随口背诵书中关于乡村生活的段落,这些曾经陌生的文字,如今成了他与世界对话的密码。

“周先生写‘山乡巨变’,写的是土地上的人如何改变命运。现在我们做书屋,就是让文化成为改变的力量。”暮色四合时,卜雪斌漫步在书屋门口荷花池塘的栈道上。月光洒在摇曳的荷花与碧绿的荷叶上,灯光从书屋窗棂倾泻而出,照亮书页,也照亮这片荷塘。他的坚持与热爱,凝聚成照亮山乡的力量,让远方的人,望见故乡独特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