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裴建准和乔治·何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16:22:00    

赵谦玺

走进山丹县南大街上的艾黎与何克陵园,陵园的西南角有一座中式的八角亭——何克纪念亭。亭前为一英文纪念碑,亭上高悬裴建准题写的“陶融万有”匾,匾文沉雄厚重中寓温润之致。

何克纪念亭上的陶融万有匾

1945年7月22日下午,年仅30岁的山丹培黎工艺学校英籍教导主任乔治·何克因患破伤风不治而猝然离世。路易·艾黎含着悲痛打电报给成都、兰州、重庆,报告噩耗。全校师生无不为失去一位亲爱的战友和师长而悲痛万分。23日上午十时,师生把他安葬在县政府赠送的一块墓地里。入棺前,师生先将一条工合军毯放在下面,随后又在他身上覆上一条培校自制的毛毯。学生们连夜赶做了一面校旗,旗上签着每个人的名字,上面写着“亲爱的老师”等等。时任县长和地方各界人士参加了安葬仪式。校长张官廉和富大夫、孙大夫由兰州乘车赶到山丹时,安葬仪式已经结束了。师生们在墓前树了一块石碑,刻上了英国诗人格伦菲尔的诗句:

彩色绚丽的生命啊,光辉而又温暖,

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向前。

他已逝去,从此不再奋战,

在战斗中逝者的生命,却更加光辉灿烂。

1945年7月25日山丹举行的何克追悼会

25日,学校举行了肃穆的追悼会,邀请地方各界人士参加,并举行追悼仪式。艾黎在日记中写道:“追悼会进行得很好,几个讲话的人说得很得体。县长、张官廉、学生代表范文海和我再三地代表乔治亲属表示谢意。”不难看出,年轻的乔治·何克在学校和地方上的威望很高。远离家乡的何克在这里用行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地方官绅、学校同仁、学生都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

8月4日,兰州工合同仁为何克举行追悼会。8月5日,《甘肃民国日报》报道了何克的逝世和兰州工合人士哀悼的状况。何克的墓在山丹培黎学校之南侧,墓地建有石碑和翼亭。墓碑碑文为:“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本校英籍教导主任何克患破伤风辞世,工合同人并有关人士咸感痛悼,乃献金戮力于山丹南郊东泉水之阴,成其墓圹,前建球场,右构翼亭,旨在健身树业,无血汗不足以成其志,匪群力未足以慰其劳力。特立石敬志此意。”下署:“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同立”。

1952年学生在何克纪念亭上纪念留念

从这些记述和当时的报道来看,时任学校教导主任的乔治·何克,因艾黎的主要工作放在了筹措资金、争取社会支持等工作上,他实际主持了学校的教学工作。学校西迁山丹不到半年,便步入正轨,教学工作与实习小组有序开展和运转。何克杰出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方的肯定。虽然何克的正式职务为教导主任,但是同学们还是非常亲切地称之为何克校长。后来艾黎请兰州社会名流裴建准为翼亭题写匾额。裴建准先生题写了“陶融万有”,既是对何克中肯的评价,也表达了他对这位年轻的外国友人由衷地敬佩。这缘于裴建准先生与张掖、与教育、与山丹培黎工艺学校的一段情缘。

培黎学校董事会董事裴建准

裴建准是甘肃近代颇有影响力的军政人物和边疆能吏。他提倡兴办教育,普及文化,为积极发展地方教育,做了不少事情。他主政河州时创立“军民学校”,开设现代国文、图画、音乐、体操、国术等课程,开河州现代教育之先河。裴建准在肃州镇守使任内,积极提倡文教,开发民智。倡导创办《醒边》周刊,宣传民主思想。1932年2月,裴建准以甘凉卫戍司令的职位率部进驻张掖,并收编原镇守使马璘的残部,合编为暂编混成第五旅,亲自任旅长。裴建准节制有方,军纪严明,团结地方力量,很快荡涤了境内盗匪,使张掖人心安定,百业兴旺。

裴建准素有“儒将”美誉,处理完军务的闲暇时间,研读经史百家书籍及佛教典籍,与陇右诗文名家也多有交往。四十年代主动从军政职位上退下来后,担任过兰州市参议长、省银行监察、董事等职。在这期间,裴建准受张官廉、王贤琳的聘请,担任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甘肃山丹、兰州培黎学校董事会董事。

据四十年代兰州发行的主要报纸《西北日报》1946年8月11日报道,兰州和山丹的两个培黎学校在8月10日组成董事会,董事会的发起人是时任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路易·艾黎、戴乐仁,并聘请裴建准、水梓、张心一、张官廉、郭松懋、王俊三、王贤琳共七人为董事。董事会推选谷正伦为名誉董事长,选任张官廉为两校校长,张氏出国期间(张官廉内定赴美考察,即将出国),由艾黎兼代。董事会并推张心一、郭松懋为常务理事。

作为学校的董事,为英年早逝的同仁题写匾额也算是分内之事。陶融,意为陶冶教化融合协调各方。万有,即万物。“陶融万有”既肯定了乔治·何克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肯定了作为一位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显著成效,是对从英国伦敦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来到甘肃山丹的牛津学子最好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