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1:44:00
马秀玲与布老虎作品合影。(记者王煜摄)
那鼎浩设计的“馕叔”冰箱贴。(记者王煜摄)
杨俊峰团队设计的新疆非遗冰箱贴。(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记者王煜)在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一群非遗工作者正以坚守和创新为笔墨,为传统文化描绘出崭新的时代画卷。他们用一个个动人的奋斗故事,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蓬勃生机。
产品创新 非遗文创的“破圈”之路
“谁能想到小时候常见的布老虎鞋,如今成了非遗宝贝?”7月2日,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布老虎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马秀玲在倾城布老虎非遗工坊飞针走线,彩布在她灵巧的手中逐渐变成栩栩如生的布老虎。
走进位于西虹东路的该工坊,以布老虎为灵感设计的胸针、耳环、帽子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这些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马秀玲的传承之路始于儿时记忆。她回忆,妈妈和邻居奶奶们做的虎头鞋,虎眼炯炯有神,虎须根根分明。坐在一旁的她自然而然地习得其中技巧。
长大后,她师从山东工艺美术大师李安玲,从最基础的平针开始苦练。
“老师说要先磨性子,连直线都缝不好,就做不了后面的活。”马秀玲沉下心,一针一线,不急不躁。缝制一个布老虎,常常从清晨忙碌到深夜。
经过17年的坚持,她的技艺日益精湛,并不断创新,力求让传统布老虎更符合现代审美。
传播变革 短视频里的非遗新表达
“要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就得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最近,马秀玲让布老虎技艺搭上互联网快车,在视频号上分享的最新作品收获众多网友好评。
女儿到外地求学后,她设计了一款布老虎以解相思。“老虎的獠牙设计成两只憨态可掬的小鱼,耳朵是寿桃形状,希望女儿健康平安。”饱含深情的设计打动了许多母亲的心。评论区不少人预订同款。
马秀玲的视频作品中,可以看到精巧的香囊、挂件等,每件作品都是传统技艺的新式表达。渐渐地,她不仅展示成品,还在线上教学普及针法技巧。
同样致力于创新的还有面塑传承人那鼎浩,他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面塑的传承人。
那鼎浩创作的“馕叔”系列,将新疆特色与面塑艺术完美融合,从无人问津到备受追捧,为非遗技艺开辟了新路。
然而,他的非遗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面塑作品屡获赞誉,却难以打开销路。”那鼎浩总结是“价格设定不合理、作品携带不便、没有精准契合年轻人审美”的原因导致市场遇冷。
一次偶然却迎来转机。创作时不小心打翻了颜料倒在馕上。准备扔掉时突然发现其中一个造型酷似大叔,白白的眼睛,卷卷的胡子,十分有趣。
“馕叔”形象由此诞生,制作成各种表情的冰箱贴,在线上线下都收获了高人气。
坚持与创新,那鼎浩开辟出一条新路,也让更多人通过“馕叔”了解非遗、走进新疆。
场景再造 文创店成文化传承新课堂
“把新疆音乐‘贴’在冰箱上,这套文创太戳心了!”乌鲁木齐玖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俊峰这样推介团队的新作。7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发了艾德莱斯丝巾、刺绣毛巾、古钱币香薰等系列产品,让非遗文化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维吾尔族花帽制作技艺于2013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杨俊峰和团队发现,游客钟爱小花帽,却因携带不便望而却步。于是,他们将传统花帽微缩成精巧发夹,既保留工艺之美,又兼具实用价值。
然而,推广初期遭遇挫折。“文创要有故事,要让消费者了解文化内涵。”杨俊峰总结经验后,为每件产品配上了文化解说,在新华书店、大巴扎等销售点,售货员也会主动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
更特别的是,杨俊峰将文创店开进了新疆农业大学图书馆。店内划分为玖星原创新疆元素文创产品区、新农光辉区、校园专属文创区、农业创意区四个区域,陈列着印有棉花、石榴、桃李和校园建筑的“农耶”系列丝巾,刻着“明德笃志,励学竞业”校训的金属书签、手提袋等特色商品。
“农耶”系列丝巾等产品,既展现校园文化,又传播非遗技艺,成为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我们要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表达,才能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杨俊峰从产品设计到销售场景,从文化解读到情感共鸣,他用创新让非遗文化真正“活”在当下,实现与大众的“双向奔赴”。
马秀玲、那鼎浩、杨俊峰……这些非遗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绽放新生,展现出新疆文创的独特魅力。他们的故事,正是文化传承与时代发展交融的生动写照。
人才培育 非遗传承的“造血”机制
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馆长石忠明介绍,近年来,乌鲁木齐市非遗保护工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已初步构建起层次分明、结构完整,涵盖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区(县)级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为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截至目前,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102项,覆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民俗、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同时,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保护工作逐步步入正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形成了良好态势。它们以可见、可触、可感的方式,以多元、瑰丽、充满新意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作为中华文化瑰宝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非遗,正焕发出蓬勃生机,收获着丰硕成果。
“近年来,乌鲁木齐通过积极组织非遗进景区、进商超等展示活动,不仅让非遗走出‘深闺’,更通过文旅融合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与经济价值转化。”石忠明说,在传承保护方面,我市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从过去短期展览式活动,转型为常态化、系统化传承模式。整合剪纸、面塑、花儿、京剧、阿依特斯、斯布孜额等各级非遗项目资源,与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传承人定期走进校园,通过理论讲解、技艺传授、互动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掌握传统技艺。
此外,乌鲁木齐市将人才培养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动力,多维度支持传承人群体成长。一方面积极推荐优秀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国家级培训,另一方面立足本地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每年举办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培训班,提升基层工作者项目挖掘、整理与申报能力,为非遗保护工作储备了一批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