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当护士成为临床创新“破局者”:在痛点中生长的护理智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22:41:00    

凌晨2点,病房的呼叫铃又一次响起。护士们快速向病房奔去,给病人观察、翻身、换药——这似乎就是我们对护士的印象——辛苦、细心,但却止步于最简单的医疗护理。如今,当第114个护士节来临,四位深耕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一线的“破局者”正用专业与仁心,重新定义护理工作的创新维度。走进她们在不同专科领域的深耕故事,看到新时代护理工作“以技术为刃,以仁心为甲”的内涵——她们是敏锐捕捉临床痛点的“观察者”,是将问题转化为解决方案的“破局者”,更是用专业与科研照亮护理之路的“创新者”。

黄天雯:从“无痛病房”到全周期守护的“专科领路人”

2009年,黄天雯调任骨科护士长时,此起彼伏的呼叫铃是压在她心头的重石:术后患者因疼痛难以入眠,护士深夜奔波处理镇痛需求,康复进程严重受阻。“传统‘按需镇痛’就像‘救火’,患者痛苦,护理效率也低。”她决心改变这一现状,联合医生、麻醉师、康复师成立多学科团队,在国内率先建立“无痛病房”,通过超前镇痛及多模式镇痛方案、动态疼痛评估、多学科介入与联合查房,将镇痛从“救火”转为“防火”。

一位接受髋关节手术的老人康复后告诉她:“第一次术后能睡整觉,终于有勇气尝试早期下床走路。”这份朴素的反馈,成为黄天雯深耕骨科、肿瘤与疼痛管理的动力。随着数字医疗兴起,黄天雯将目光投向“全周期护理”。在中山一院着力打造的“家庭医疗健康照护平台”中,她和团队勇于开拓及创新,为骨科专病患者提供全周期数字照护服务,通过个体化康复方案推送、可视化康复训练与打卡、知识库多元化教学、医患无障碍互动等功能,术后7天首次随访、1个月康复评估、3个月功能复查……让患者出院后仍能获得专业指导,相关成果入选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典型案例。“护理创新不是空中楼阁,它扎根于每个患者的真切需求。”她说。

中山一院骨科护理、疼痛护理带头人黄天雯

吴洁丽:急诊一线的“细节捕手”与创新践行者

一次抢救现场的创新,一次“手忙脚乱”的观察,诞生了已获专利的“移动式吸痰物品放置架”。看到年轻护士为准备吸痰用物多次往返治疗室,吴洁丽立刻意识到:“急诊抢救分秒必争,能不能让常用物品触手可及?”于是,一个高瘦修长、分层收纳、侧边带吸痰管盒的装置应运而生,经临床验证大幅提升了抢救效率,获全国护理创新大赛一等奖,至今在多家医院使用。急诊护理的价值,藏在“快一秒”的细节里。2023年调任南沙院区护理办后,她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融入管理,推动建立“海陆空一体化应急救援护理体系”,让急救流程更高效。

在耳鼻咽喉科担任区护长的11年,她每月参与10余例鼻大出血、喉梗阻的抢救,总结出“先保气道再止血”的黄金法则。如今作为39名护士长、500多名护士的管理者,她坚持每天下病房:“我始终认为护理管理不是坐在办公室,而是走到护士和患者中间,加强护士能力,保障临床安全。”

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护士长吴洁丽

杨仲毅:在“心”的战场跨专科深耕,让护理科研照进临床

从泌尿外科到心胸外科及ICU,再到心脏外科、心血管儿科和心内科,32年辗转五个专科的护理生涯,让杨仲毅成为跨专科护理的“破局者”。她将不同专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心血管护理领域打造出独特的创新图谱。在心血管介入病房,她观察到术后患者因静脉回流受阻的远段肢体肿胀发生率高达80%,联想到ICU术后体位管理经验,将传统垫枕改良为40度倾斜设计,借鉴人体工程学原理促进静脉回流,改良的“经桡动脉穿刺行心脏介入术后术肢抬高垫枕”,将患者的手术穿刺远段肢体肿胀率降至20%。面对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难题,她融合心脏外科液体管理策略与心内科体征评估,通过肺部啰音、尿量、皮肤干湿冷暖状态三维指标定制饮水量,让患者在“敢喝水”与“防水肿”间找到平衡。

当抗凝治疗留置导尿患者出现尿道出血,她直接引入泌尿外科膀胱冲洗技术,精准控制冲洗液温度与速度,解决了传统处理尿管易堵塞的问题。“患者的病痛从不按专科划分,护士的思维却可以打破边界。”杨仲毅用三十余年的实践证明,跨专科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在不同专科的共振点上激发创新火花。从急救技能到细节改良,从经验借鉴到体系构建,她始终行走在学科交叉的前沿,让护理智慧在融合中不断生长,为患者铺就更安全的康复之路。

中山一院心内二科护士长杨仲毅

易春燕:如何从“腹透长跑”中突围

在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易春燕用20年时间,将“居家透析”变成可量化的科学管理。她和团队成员通过七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医患面对面接触频率对降低腹透患者腹膜炎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这项成果被国际腹膜透析学会指南引用,成为腹透患者随访管理的重要参考。她积极参与创建“腹透广州模式”,培训基层医院腹透医护人员,使偏远地区腹透患者也能获得标准化治疗和护理。“如今,借助互联网医院和微信服务,患者在家就能视频咨询治疗和护理问题,偏远地区护士遇到疑难病例也能实时连线获得我们的专业指导。”易春燕说,从临床问题的探索到科研成果的转化,最终要回到“让患者受益”的原点。

最让她骄傲的,是患者的“长情”:“我管了十几年的腹透患者,现在还会定期回来找我咨询指导。他们说,‘看到你,就像吃了定心丸’。”这份深厚的信任,源于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患者住院初期的耐心培训,到出院后的主动电话随访,再到雨季、冬季的及时提醒……她将慢病管理化作了一份有温度的陪伴。

中山一院肾内科副主任护师易春燕

采访最后,易春燕说:“刚工作时,我从未想过护士能发表SCI论文、在国际会议上发言。但临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创新的起点,每一次俯身倾听患者需求,都是成长的契机。”新时代护理工作,既是技术的精进,也是人文的传承;既是个体的成长,更是团队的荣光。

文 | 记者 陈辉 实习生 易梦然 通讯员 章智琦

图 | 医院提供

编辑:郭子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