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野有文脉丨 从一亩三分地到都市农文旅综合体 农耕文化里藏着魏家庄村的振兴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10:40:00    

来源:【泰安日报-最泰安】

在泰安东部城郊,泰山区上高街道魏家庄村新建的民俗博物馆里,58岁的村民石风美正仔细擦拭一把旧耙地机。“这是锄地的,这个是播种的,这是从井里打水的。”她轻声介绍着这些村里征集来的老物件,每一件都烙印着魏家庄人与土地“生死相依”的过往。

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村民守着人均一分多的田地种粮,一家人一季打上两千斤粮食,收入微薄。“忙到头赚不了多少”是村民最深的叹息。转变始于2012年起开始的一场关于土地的“变形记”。依托深厚的农耕文化底蕴,魏家庄村通过土地认领、大棚种植、露营基地等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当锄头与犁耙被收进博物馆,魏家庄村上演了一场传统农耕向现代都市农业的华丽蜕变。

土地认领:从QQ农场到现实版“开心菜园”

走进魏家庄村上高庄园的土地认领农场,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田畦映入眼帘,豆角藤蔓攀着支架向上生长,翠绿的黄瓜挂满枝头,西红柿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这里每一畦十二三平方米的土地,都承载着一个都市人的田园梦想。

在青年路居住的杨先生是这里的“忠实粉丝”,从认领的地里采摘蔬菜后,他还专门从农场采购了土豆等带回家。“我包地一年了,这里的蔬菜口感特别好,周末常带孩子来体验采摘。露营基地开放后,我们一家人来过好几次,在这里既能感受田园乐趣,又能品尝新鲜蔬菜,特别惬意。”杨先生说。

谁能想到,这个让城里人趋之若鹜的“现实版QQ农场”,灵感竟来自十多年前爆火的线上游戏。“当时就想,城里人种地没地方,农村土地闲着可惜,为啥不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村“两委”成员石树翠回忆起最初的设想,却没想到第一步就碰了壁——老年人觉得“没地就没口粮”,宁愿守着半亩地种玉米也不愿流转。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算清“经济账”,最终自2012年开始,把村民手中的土地陆续流转到了村集体,将零散的土地聚沙成塔。

“最初流转的价格是每年每亩3000元,按照当初制定的递增协议(每3年递增10%),现在已经增长到每年每亩4390元。”石树翠说,之所以敢闯敢试推动土地流转,就是因为看到了土地规模化运营带来的效益,如今的土地认领农场,30平方米起租,租金1500元/年,409个租位已全部出租,剩余土地种植的蔬菜还能供村里自用,亩均效益达到8000元,实现了土地收益的倍数效应。

如今,认领土地成了魏家庄的“明星项目”。租客既能自己耕种采摘,也可委托村民打理,农场还提供“蔬菜配送”和代销服务,形成“认领+消费”的闭环。

大棚种植:升级绿色产业老把式玩出新花样

土地流转后,除了出租认领,收益如何倍增?魏家庄村走的是精品路线。

“一开始就把定位定得挺高,建大棚,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和瓜果。”石风美见证了大棚的魔力,“第一年就看出比传统的纯种粮食强很多,收入增加了不少。”如今村里一百多亩土地上,矗立着41个冬暖大棚,亩均效益是过去的数倍。

在魏家庄的都市农业园,大棚在阳光下闪着银光。大棚内,阳光玫瑰葡萄已近成熟,一串串饱满的果粒沉甸甸地垂在藤蔓间,清甜的果香在棚内弥漫,透着丰收的气息。

魏家庄村的大棚,种植了草莓、葡萄、火龙果、圣女果及各种蔬菜,自建成对外开放以来,每年都有不少周边市民前去采摘。2023年,为了吸引游客,除了传统的线下销售外,魏家庄村还积极开拓线上市场,打造了“上高庄园”抖音号,村“两委”成员孟甜甜时常拍摄短视频上传,并不定期进行直播,推出线上团购,借助网络的力量,实现了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采摘,感受田园风光的同时,品尝新鲜果蔬。

村里不仅建大棚,更玩起了“科技赋能”。魏家庄村乘着全市校地融合发展的东风,与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大棚里,传统作物已被高附加值果蔬替代。魏家庄村还通过强村公司注册了自己的专用商标,进行“绿色食品”认证,发展“飞地经济”,在外(下港镇秦村、新泰市渔村)通过订单式、包收包购的方式种植食用野菜,进行深加工,目前规模达到120亩,利用村里的品牌进行销售。

“我们正在和山东农业大学共同申报国家级‘科技小院’项目。”孟甜甜介绍,目前村里的草莓产业更是从单纯种植采摘,延伸至育苗销售与技术输出。山东山海螺科技健康有限公司将泰山参种植加工项目落地魏家庄村,已形成育种、培植、深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科技赋能,让土地释放出前所未有的含金量。

露营基地:绿皮火车开进乡村铁轨旁长出“诗和远方”

魏家庄村最富创意的蜕变,藏在“魏”来拾光现代都市农业文旅综合体的火车主题露营基地里。一节节真实的废弃绿皮车厢静卧于此,车厢内被巧妙改造——7个包厢和5个卡座,怀旧氛围瞬间拉满。

谁能想到,这片营地曾是闲置的荒草地。“露营基地旁边就是‘辛泰铁路线’,泰安到东营的公益慢车就在这条线上。我们抓住邻近绿皮车铁路线的特点,主打怀旧风,购置了废弃列车车厢,结合露营经营餐饮、住宿,在今年7月5日正式营业前就接到了300人的团建订单。”孟甜甜说,村里主打“铁路怀旧牌”,还在露营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团建、垂钓、拓展等服务内容。

火车主题露营基地不远处,是更早对外开放的森咖公园露营地,两个露营地都已经成为周边市民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每到周末,一顶顶帐篷在草地上支起,孩子们在草地上嬉笑玩耍,大人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美食,欢声笑语回荡在田园间。

魏家庄的两处露营基地充分发挥“近城”优势,整合了采摘、露营、餐饮等项目,通过套餐的方式统一销售,与土地认领巧妙联动。“单是森咖公园露营地,仅两个月就接待市民近万人次,销售收入达到40万元,原来愁销路的大棚果蔬,现在供不应求。”孟甜甜说,两个露营项目预计年接待市民10万人次,可增加集体收入180万元。

“我们还利用原来闲置的老厂房,着眼青少年科普研学,广泛链接资源,准备打造泰安首家陨石博物馆,馆内拟收藏展示3000多块珍贵陨石和世界各地的矿石标本。博物馆南侧拟打造订单式销售的高端休闲垂钓俱乐部……”孟甜甜说。通过这些文化项目的建设,魏家庄村将进一步丰富农文旅融合内涵,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

从“面朝黄土”到“农文旅融合”,农耕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魏家庄村的答案藏在三组对比里: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却从“种粮食”变成“种体验”;农民还是那些农民,却从“靠天收”变成“搞运营”;文化还是农耕文化,却从“老物件”变成“新IP”。从传统农耕到都市农业,从单一产业到多元融合,魏家庄村以农耕文化为根基,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如今,村集体收入从五年前的120万元跃升至67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5万元;强村公司本村从业人员达139人,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

当辛泰铁路线上的绿皮火车缓缓驶过魏家庄村,汽笛声仿佛在为这片土地鸣响新的号角。锄头入库,列车迎新——魏家庄的农耕故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中,正翻开“魏”来拾光的新篇章。

记者:刘小东 杨文洁

摄影:陈阳

本文来自【泰安日报-最泰安】,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