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6 18:06:00
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文/图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正值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0周年之日,“永不磨灭的记忆——福建省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献展”在福建博物院正式开展。展览通过270多张展板和200多件展品,生动再现1931年至1945年间14年抗战的伟大历程。据介绍,展期至10月19日,免费向公众开放。
重述历史纵深,铺展14年抗战长卷
观众循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关键节点,穿越烽火初燃、国共合作、同仇敌忾到胜利曙光四个历史阶段,感受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带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壮阔史诗。
市民认真观展
作为沿海重要省份,福建在抗战中既是人力、物资的重要供应地,也是战略支点。展览特别呈现了福建子弟兵北上抗日、八闽儿女开展游击战争的影像与史料,以及福建抗日救亡运动、闽籍华侨倾力支援祖国的故事。这些记忆构成了福建人民英勇斗争、无私奉献的生动注脚。
两百余件史料荟萃,见证抗战历程
两百余件展品多为有关抗战的珍贵文献,包含历史人物手稿、抗战出版物及告示等。其中有1931年抗战爆发后,民盟创始人之一、后任最高人民法院首任院长的沈钧儒投稿《申报》,有关九一八事变的手稿;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前到访德国的两张照片及亲笔签名;杨虎城的佩剑等。
沈钧儒所写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手稿
杨虎城的佩剑
值得一提的是,现场展出了一期1938年出版的《解放》周刊“抗战一周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专刊”。据收藏者陈西进介绍,该期杂志是毛泽东《论持久战》的第一次公开发表,我党的建党节自此定为7月1日。
1938年出版的《解放》周刊“抗战一周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周年纪念专刊”
展厅内还可以看到日本投降时《新华日报》发布的号外,以及朱德总司令1945年8月10日要求解放区各抗日武装通牒敌军缴械投降的命令。
80年前的9月2日,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包括中国在内的9个受降国代表注视下,日本签字投降。唯一在场的中国记者朱启平,写下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名作《落日——记日本签字投降的一幕》,文末“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让无数国人热泪盈眶。此次展览中,日本签字投降的现场照片,与朱启平《落日》的手写原稿一同展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体味胜利的喜悦。
《落日》的手写原稿
日本投降照片
“重逢”父亲遗作,寄语勿忘家国
开国少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高体乾之子高小平,此次也应邀从北京专程来榕观展。“我父亲在东北参加过抗日义勇军。”高小平回忆,父亲的家乡在辽宁省建平县,九一八事变时正在沈阳上学。日本占领沈阳后,强迫中国人向日本人鞠躬,这让年轻的高体乾愤怒不已,也成为他投身抗日救国、戎马一生的起点。据东北抗战研究会资料,东北抗日联军中共走出10位开国将军,高体乾便是其中之一。
开国少将高体乾之子高小平观看父亲遗作
“今天很激动,这场展览让我再度感觉到,抗战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全国人民的事情。”高小平说。展厅里,他还看到了父亲晚年的一幅书法:“西山寓晚退,平生无愧悔。傍槐非南国,夕照自光辉。”再见熟悉的字体,他感慨万千,“随着老一辈的离世,新一代年轻人对抗战历史的概念会淡薄。通过展览和文物的生动教育,孩子们会对家国情怀与民族气节有更深刻的体认。”
此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历史回顾,更是一场精神洗礼。福建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珍贵的照片、文献、实物,观众可以感受先辈们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力量,将之化为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