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悼念裘锡圭:一辈子研究冷门绝学,最后的日子已失明,仍每天工作两三小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8:04:00    

5月8日,著名古文字研究学者、复旦大学资深文科教授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去世。

就在去世前,已经几乎失明、90高龄的裘锡圭先生还坚持每天工作两三小时;就在一个多月前的研究中心20周年纪念日,裘锡圭先生还和自己的同事说:“承蒙大家不弃,我还能和大家一块儿从事科研工作,这让我很高兴。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参加的《老子》注释项目。”

裘锡圭研究了一辈子冷门绝学古文字学,但是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古文字的解码,更是对中华文明深层次内涵的挖掘与展现,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他被誉为中国古文字学研究第一人,而他对年轻学人的仁爱和对学问的严谨影响了的很多人。

解码古文字,发掘中华文明深层内涵

裘锡圭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他研究的内容涉及甲骨文、铜器铭文、战国文字、秦汉金石文字、简牍帛书、古籍整理、语言文字、古代史、思想史、民俗、古器物等多领域。他的著作《文字学概要》启迪了代代学人。

而更多人知道裘锡圭是因为《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20世纪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帛画、简牍等珍贵文物,举世震惊。其中,有字简帛文献达五十余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2014年,由裘锡圭带领团队倾尽6年心血主编的《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对这批珍贵资料作了系统整理与注释。去年,他又参与更新重编了这一集成,将这一学术工程推向新的高度。他曾经表示,“希望大家能进一步把马王堆简帛的整理工作做下去,做得更好,使得学界能够更方便地来使用这些宝贵资料。”

裘锡圭作为当代中国古文字学领域的杰出学者,其学术贡献不仅在于对古文字本身的深入探索,而是将文字研究与历史、考古、语言学等多领域知识结合起来研究,通过这些研究去认识和了解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他的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理解。例如,在甲骨文字考释方面,裘锡圭的《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已经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的第一卷)通过对商代五刑的深入分析,不仅揭示了古文字的结构与演变规律,还为我们理解商代法律制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类学术著作还有如《古代文史研究新探》。他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古文字的解码,更是对中华文明深层次内涵的挖掘与展现,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他对后辈的仁爱改变了年轻人的命运

裘锡圭在他的后辈和同仁眼中既是出了名的温和仁爱。研究中心主任刘钊教授说:“尤其是对一心向学的年轻人,裘先生不论对方是谁,都会倾心相授,倾心相助。对那些困境中还努力问学的人,他更是会想方设法帮一把。”

受访者供图

刘钊记得自己还在吉林大学读研究生时,写信给裘锡圭询问他的一篇文章哪里可以找到。裘锡圭特地把自己的文章复印好寄给他,“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小小的硕士,裘先生已经是非常有名的大学者了,当时我收到复印件既意外又感动。”

2009年4月,将只有高中毕业学历的三轮车夫蔡伟破格录取为复旦大学博士生的也正是裘锡圭。1995年蔡伟就向裘锡圭写信求教一个古文字的问题,裘锡圭写手回信解答并且赞赏了他不计功利、安心潜修古文字学的精神。后来,蔡伟写信给裘锡圭解决了他文章中一个久未有答案的问题。而裘锡圭得知蔡伟下岗后生活困难却依然埋首自己的古文字研究的兴趣,于是一心想为他提供一个安心做学问机会,并在2008年安排蔡伟到研究中心参与古文字整理项目。经过细心考察,裘锡圭为蔡伟争取到了考博士的机会,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对自己比对学生更严格

在研究中心的官网上还留着裘锡圭先生发表于2018年的一篇声明,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拙文可谓毫无是处,自应作废,以后编文集也不收入”。

对于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来说,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会被认为是自己给自己难堪,但是裘锡圭先生从来不会这么认为,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向来认为,学术上的错误就应该勇于承认,这样才不会对其他人的研究带来干扰。他对于自己文章中的引用更是严苛,曾经有人在论坛的跟帖里谈到一个古文字的问题,仅仅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是裘锡圭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他在后来自己的文章在引文中,补上了这个论坛上的“发言”并写明了出处。

刘钊告诉记者,早年裘锡圭的学生去裘先生家,有时候大冬天在门口都会紧张得满身大汗,因为裘先生会对他们的学习、研究情况仔细考问,一旦发现学生没有认真对待学问,他会严厉批评,年轻时,他气极甚至会拂袖而去,“不过,他不会真的不管学生,只要学生认真向学,他会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让他们安心研究”。

因为长年伏案工作,裘锡圭饱受眼疾困扰,晚年几乎处于失明状态,但是即便住进医院,他也会每天工作2至3小时,不能看古文字的典籍了,他就保持每天听中国古代典籍,不能再写古文字考释的文章,他就写有关思想、哲学史的文章。

“裘先生的学风对后辈影响很深。他对学生严格,对自己更严格,尤其是他实事求是、对己严格、对人公平的治学态度及‘字斟句酌’的严谨学风对后辈们产生了深远影响。”刘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