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7 09:25:00
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8月19日举行。全会指出,加快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持续繁荣文旅市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这些部署正在武汉生动展开,文化遗产在创新传承中焕新城市记忆,文化惠民在润物无声中涵养人文温度,文旅产业在深度融合中迸发经济动能。三者交融互促,共同编织着武汉走向世界的文化经纬。
文化遗产生动讲述“武汉故事”,诠释城市精神的当代价值。当用手机“扫一扫”就能在黄鹤楼里和“李白”对诗,夜幕下的光影秀让这座古建筑变身梦幻舞台;当游客们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通过AR技术“触摸”三千年前的夯土城墙,参与文物修复模拟游戏,历史记忆正在科技赋能中突破时空界限。真正的保护不是将遗产封存于玻璃展柜,而应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展开深度对话,文化遗产便从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的“城市叙事者”,每一处遗址便都在诉说着有血有肉的“武汉故事”。这种以今释古、活态传承的探索,不仅是技术应用,更是对城市独特气质的深度开掘。它让武汉在全球化浪潮中锚定文化坐标,谱写成武汉区别于全球千城一面的精神密码。
文化惠民温情传递“城市温度”,丈量城市文明的真实刻度。这个夏天,武汉市群众艺术馆主办的“百场公益文艺活动基层行”正在全市各文化驿站如火如荼地展开;武汉图书馆的“黄鹤飞书”借阅服务小程序让市民在这个暑假享受“云端”借阅的清凉与高效,这些“毛细血管”般的文化输送构筑起覆盖全域的精神服务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打通文化资源的结构性壁垒,使文化的触角真正延伸到传统服务体系难以抵达的角落,文化的种子便在日常生活里生根发芽。当城市在现代化狂奔中,这种浸润式、普惠性的文化供给,既是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创新,更彰显着以人为本的发展伦理。它将文化权利还原为市民触手可及的“精神氧气”,用温暖的人文关怀为城市现代化进程注入温情底色。
文旅产业澎湃释放“经济动能”,锻造转型升级的新质引擎。有着百年历史的咸安坊引入潮流市集、文创小店,让老街区焕发新活力。今年“五一”假期,客流量同比增长350%;以“长江”“知音”为核心IP,“夜游长江”活动吸引了全国游客沿江打卡,客流量创下历史新高。武汉文旅的文化基因通过与科技、商业、生态的深度重组,催生出强大的价值裂变。文旅产业的价值链延展,实则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结构性重塑。文化为城市铸魂、产业为经济造血、科技为发展增智,三者交融所激发的力量,将武汉的历史文脉转化为文化资本、将生态资源转化为体验场景、将创新势能转化为经济成果。当文旅不再局限于“诗与远方”,而真正成为串联传统与现代、连接本地与全球、平衡发展与温度的“超级产业枢纽”时,武汉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蓝图,必将以更具质感的中国城市方案惊艳世界。
当文化遗产讲述生动的“武汉故事”,当文化惠民传递城市的温度与关怀,当文旅产业展现出蓬勃的经济活力与创新张力,武汉的城市形象将更加立体丰满。这种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磁场”,独特的城市气质、深厚的文明底蕴、包容的人文环境、蓬勃的创新活力,将成为吸引人才、资本、合作的超级能量场。它不仅提升市民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更能在更广阔的全球舞台上发出响亮的“武汉声音”,让这座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城市,以无可替代的文化软实力挺起新时代发展的硬脊梁。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邵雨静(武汉市东西湖区发改局)
责编: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