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18:13:00
出生仅1月的宝宝轩轩,喂奶后频繁呕吐,满月后体重竟比出生时还轻,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但都未查出明确原因。近日,南方医科大学第八附属医院(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南医大八院”)多学科团队共同为轩轩进行诊治,检查发现轩轩肚子里竟长了个“橄榄”,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经过团队及时手术,轩轩终于“开”胃消“滞”,不再“无啖好食”。
术前消化道造影提示宝宝幽门狭窄。
宝宝出生月余 体重不增反降
据了解,轩轩出生时体重3.3kg,出生后不久出现喂奶后频繁呕吐,体重增长不如意,曾辗转多家医院就诊。接诊医生曾考虑宝宝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喂养不耐受、胃肠功能紊乱等等,但经过治疗后仍未见好转。
家长一筹莫展,并于近期带轩轩来到南医大八院儿科就诊。入院时,轩轩1月21天大,营养状况不佳,合并中度脱水,体重仅有3.2kg,比出生时的体重还轻。
入院后,儿科团队完善彩超检查,提示轩轩为幽门肥厚,全消化道造影提示胃幽门部狭窄。影片中,可见轩轩肚子里竟长着一颗大大的橄榄状肿块,医生考虑轩轩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该院儿科副主任李淑欢立即组织科内讨论,并请小儿外科团队参与会诊,共同商量治疗方案。
术前,麻醉及护理团队紧密协作。
团队对症治疗 宝宝胃口大开
该院小儿外科主任医师王胜义认为,手术治疗是解决患儿反复呕吐的有效办法,但术前需要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支气管肺炎的状况。
为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护理团队特意为患儿留置鼻肠管,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在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儿的各项指标逐日好转,为手术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后,王胜义团队为患儿实施了幽门环肌切开术。在手术室麻醉及护理团队的保驾护航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儿恢复良好并顺利出院,回家后胃口大开,再也没有呕吐。
术后不到1个月回院复诊时,轩轩体重已增长到4.6kg。为感谢医护人员的专业诊治和悉心照料,家属特意向儿科及小儿外科医护团队送上了锦旗,以示谢意。
医生提醒,若宝宝出现“越吐越饿、越喂越吐”的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
科普时间
什么是肥厚性幽门狭窄(HPS)?
在人体的胃与十二指肠交界处,有一个名为“幽门”的“守门员”。正常情况下,它的肌肉层比较薄,能规律松弛让食物通过。但HPS患儿幽门处的肌肉特别肥厚,形成坚硬的“橄榄状肿块”,导致食物通过不顺畅,甚至完全滞留在胃内。
宝宝家属特意向医护团队送锦旗致谢。
肥厚性幽门狭窄有什么表现?
HPS患儿最初可能仅表现为轻微溢奶,但会在生后1至2周内发展为典型的喷射性呕吐:喂奶后10~30分钟突然喷出未消化奶液,不含胆汁(黄绿色液体)。
由于奶液并没有真正吃进肚子里,患儿饥饿并没有解决,呕吐后又立即求食,形成“吐-饿-喂-吐”的恶性循环。
反复的呕吐会使患儿丢失大量的胃酸,出现低氯性碱中毒,后期可发展为脱水、电解质紊乱。长期吃不饱,也将导致患儿营养不良、消瘦、皮肤松弛有皱纹。
肥厚性幽门狭窄如何治疗?
诊断确定后,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尽早施行手术治疗。幽门环肌切开术为标准的手术,其操作简便,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
家长自查要点:
1.呕吐的剧烈程度:普通的溢奶还是喷射状的呕吐。
2.观察呕吐物是否含胆汁:含有黄绿色胆汁提示其他肠梗阻。
3.记录排尿次数:次数减少提示脱水。
4.触摸右上腹是否可触及橄榄形包块(需医生触诊)。
文/顺德融媒记者吴小镛 通讯员郭伟坚
图/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