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8:25:00
2022年11月4日,距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1400多公里外,港交所敲响钟声。
这一天,来自西安的护肤界新秀巨子生物登陆港交所,成为港股胶原蛋白第一股。而在现场,17位并排而立的敲钟人里站着唯一一位女士,也是这家公司的灵魂人物——范代娣。
时至今日,范代娣和巨子生物依然留给创投圈深刻印象。当年在巨子生物IPO前的唯一一轮融资里,十多家知名投资机构云集,公司估值高达200亿人民币。一家TOP级别VC机构向投资界透露,“当时的投资份额要靠抢”。
日前,陕西省政府官网发布人事任免通知,任命范代娣为西北大学副校长。回溯创业历程,她的身上有着太多故事,作为一个从高校实验室里走出的上市公司,巨子生物至今依然常常出现在VC朋友的闲谈里。
时间回到1966年,范代娣出生在陕西蒲城一个村子里,父亲是当地的赤脚医生。多年后回忆幼时的生活,范代娣仍然记得父亲半夜出诊的场景,这也让她日后逐渐和医疗结缘。直到1994年博士毕业后,范代娣回到母校西北大学,开始从事生物医药类研发。
一次偶然,范代娣和实验室团队从一张“老鼠背上长人耳”的图片得到灵感,提出了一个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做出人造胶原蛋白?”
这是一个空白领域。彼时“人耳鼠”因排异反应争议很大,全球生物医药领域尚且难以找到解决办法,更何况是科研资源颇为受限的西北地方高校。但总要试一试才甘心,于是借来设备和场地,范代娣和学生挤在一间40平米的小实验室里,开启了长达6年的科研生涯。
转机出现在2000年底,这个只有十几人的团队首次研发出与人胶原蛋白免疫原性及功效相当、且可用于临床的重组胶原蛋白品种,取名为“类人胶原蛋白”。这是生物科研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甚至因为难度太大,汇报时有权威专家怀疑他们的数据造了假。但结果最终说服了所有人。
也是在这一年,范代娣和丈夫严建亚一同以这一专利技术入股,巨子生物正式诞生。
然而,尽管有着较先进的技术壁垒,公司仍然没有找到合适的商业化场景,最初几年里,巨子生物没有任何收益,一系列高强度研发开支全靠夫妻二人的积蓄补贴。严建亚曾回忆,“多亏妻子从美国实验室捡回了一些二手设备,节省了很大一笔资金”。
一边东拼西凑维持运营,一边抓紧研发和商业化,范代娣夫妇就这样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随后,公司慢慢步入正轨,2009年,巨子生物推出首个多功能皮肤护理品牌可丽金,两年后第二个品牌可复美创立,此后一度成为护肤领域畅销品牌。
2022年底,巨子生物登陆港交所,开盘迎来港股久违的暴涨时刻,此后股价一路攀升,业绩也在两年内迅速增长。翻开2024年财报中,公司一年收入超55亿元,净利润超20亿元,在国内美妆上市公司营收规模里跻身榜首。
上市不到三年,巨子生物市值至今高达700多亿港元,曾是港股市值最高的美妆护肤企业。甚至,巨子生物让投资人、创业者开始看到重组胶原蛋白的赛道潜力,涌现一波创业潮。
回顾历程,范代娣与西北大学早已紧密交织在一起。
1984年,范代娣考进西北大学化学工程系,自此开始化工研究之路。从本科到研究生,一连7年的大学时期,范代娣都在这里度过。此后南下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博士,成为了中国生物化工专业第一位博士。
1994年,范代娣博士毕业,当时正值中国南下热潮,但权衡一番后,范代娣仍然放弃在上海任教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回到了西北大学。
一干就是30多年。这段时间里,范代娣关于“类人胶原蛋白”、“稀有人参皂苷”等填补行业空白的发现都是从西北大学实验室而来,她也在这里获得了代表中国科研荣誉的“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被誉为“类人胶原蛋白之母”。
如今除了上市公司创始人,范代娣还有着一系列身份:西北大学化工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西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以及刚宣布不久的西北大学副校长。
范代娣与丈夫严建亚同样结缘与此。出生于西安周至的一个小村庄,严建亚在1988年获得了化学工程学士学位,此后选择留校任教。期间,严建亚同步创立了西安三角防务,冲进航空航天、船舶锻件等硬核领域,并在2019年成功带这家公司赴深交所创业板IPO。
地处略显偏僻,西北大学在外并不为人熟知,但实力不容小觑。始建于1902年,西北大学的前身为陕西大学堂,在颇为动荡的年代里先后历经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等阶段,1950年正式定名为西北大学。
改革开放后,西北大学跻身“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及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百余年来以“公诚勤朴”为训,培育出近30万人才,走出24位两院院士、数十位社科名家与行业领军者。当然,也包括了一批至今活跃在创投圈的企业家。
从高校科研者到公司创始人、再到副校长,范代娣的双重身份也是一缕缩影——高校和科技产业的连接越来越紧密。
今年在“投早投小”的共识之下,各地政府和头部VC设立种子基金的消息层出不穷,而这些种子基金去哪里找项目?投资界交流一圈下来,高校是最大的项目来源地。
从高校里走出的明星企业并不少见。十多年前,还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的汪滔想做无人机,学校给了团队18000元港币作为课题启动经费,导师李泽湘把他收入门下,支持他创业。日后才有了全球无人机霸主大疆的故事。
本科期间,王兴兴独自做出一个双足人形机器人,此后来到上海大学攻读研究生,继续埋头开发出一款低成本高性能纯电驱动的四足机器人XDog,这个在学校造出的机器人便是宇树科技的第一个产品。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
这些还在高校里的教授和学生们,虽然没有在商海沉浮中的历练,但常年沉浸于专业之中,已经有了“从0到1”的技术成果、对研发领域最为纯粹的热爱,以及将技术带出实验室的执着。这样一群创业者正是中国科技产业最大的后备力量。
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高校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研究院直接孵化项目,由教授团队持股或担任技术顾问,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光谷生物城研究院等等。此外,头部高校也在最近密集进军创投圈,不但开始亲自下场支持本校师生创业,还逐渐从校企合作到自己设立基金,出钱出人。
这些从实验室里走出的项目一旦成功落地并找到商业模式,就是专精特新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肩负起国家自主可控的重任。正如像毛细血管一样遍布全球的中国产业链,在当下局势下成了中国的底气。
中国理工科学生人才浩浩荡荡。或许再过10年、20年,我们会看到更多从中国高校里走出的伟大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投资界”(ID:pedaily2012),作者:杨文静,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