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12:32:00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陈雯怡 记者 严粒粒
太空的未知和奥秘,吸引太多人仰望星空。而随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的进行,关于火星的谜题,关于中国航天背后的故事,也在慢慢被解开,慢慢被了解。
近日,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火星,我们来了》正式全国发行。该书由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黄传会执笔,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为核心,全景式记录了这一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的幕后故事。为了记录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这一里程碑事件,黄传会历时多年深入航天科研一线,以详实的采访资料为基础,通过上百位航天科研工作者的真实经历,深度还原了“天问一号”从立项论证、技术攻关到成功着陆的全过程。书中不仅披露了探测器研发中的技术突破,如地火通信、自主导航等关键细节,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工程师、科学家及青年团队在无数个日夜中的坚守与拼搏。
《火星,我们来了》用文学化的语言将复杂的科学探索转化为生动可感的故事,既呈现了科研工作的严谨性,也传递了航天人的家国情怀。作者通过大量人物故事,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例如,书中描述了一名工程师为攻克探测器热控技术难题,连续数月驻扎实验室;也有年轻科研团队在疫情封控期间逆行返岗,确保任务进度的感人片段。这些细节不仅让读者了解航天事业的艰辛,更揭示了集体智慧与个人奉献交织的力量。
“这本书不是简单的任务复刻,而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英雄史诗。”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表示,黄传会的创作突破了传统科技题材的叙事框架,通过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日常,让宏大叙事回归真实可触的个体生命,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独特视角。
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首次任务即完成“绕、着、巡”三大目标的国家。然而,这一辉煌成就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火星,我们来了》的出版,不仅填补了国内航天纪实文学的空白,更以文学形式为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留存了珍贵的历史档案。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为本书作序,他写道:《火星,我们来了》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的全过程用文学的笔触记录下来,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星辰大海的征程,需要记录者,更需要传承者。黄传会在后记中写到,航天精神是无形的,却又有无穷的力量。它不仅支撑并推动着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史的洪流中砥砺奋进、在时代进程中挺立潮头,还成为全民族、全社会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希望这部作品能让更多人关注中国航天事业,尤其是激发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目前,《火星,我们来了》已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国家“十四五”规划,新书正陆续在全国各大书店及电商平台同步发售。这部致敬中国航天的诚意之作,以文字为媒介,将逐梦苍穹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