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4 14:44:00
“中国和尼泊尔是山水相连、世代友好的邻邦,也都是热爱和平、自立自强的国家。建交70年来,两国人民风雨同舟、休戚与共,共同书写了中尼睦邻友好的历史篇章。当前,中尼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稳步推进,两国人民更加相知相亲。”
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广东卫视承制的《行进大湾区・朋友之路》“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上集,将于9月6日(周六)21:45在广东卫视播出。本期节目以中尼建交70周年为时代坐标,将镜头对准尼泊尔,通过文化互鉴、基建联通、教育共融三大维度,全景式展现粤港澳大湾区与尼泊尔跨越喜马拉雅的深厚情谊,记录中尼两国在文明对话中书写的友谊篇章。
文化共鸣
从纱丽丝线到神庙雕梁的东方密码
加德满都谷地的晨雾中,纽瓦丽文化的瑰宝正悄然苏醒。制片人、总导演秦海菲,携手纽瓦丽文化学者、博士拉祯一同踏上寻访之旅。
纱丽工坊里,匠人指尖翻飞的丝线不仅编织着尼泊尔的传统服饰,还串联起两国贸易的新丝路。这些浸染着缤纷色彩的织物,承载着尼泊尔人对生活的热忱,如今通过跨境电商与贸易通道走进中国市场,让“可穿戴的文化”成为中尼民间交往的鲜活注脚。
穿越市井烟火,加德满都杜巴广场在镜头中尽显沧桑与辉煌。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这片由红砖古建筑构成的“露天博物馆”,藏着文明互鉴的密码。然而,2015年的大地震曾让广场上的九层神庙沦为断壁残垣,这座始建于17世纪的纽瓦丽建筑瑰宝,一度面临永久消失的危机。
节目通过实地探访和珍贵影像,再现“中国文物医生”跨国救援的动人历程。如今,修复后的神庙廊柱上,新刻的木纹与旧有的雕痕和谐共生,成为中尼两国在危难中守望相助的温暖见证。
山海为证
湾区智慧铺就的幸福通途
当尼泊尔商贩用流利中文招揽顾客,当街头商铺高悬“我爱中国”牌匾,“要想富,先修路”的中国智慧,已化作当地民众由衷的认同。
节目揭开湾区企业保利长大如何破解地质难题,助力尼泊尔搭建第一条高速公路——加德满都—特莱快速通道(KTFT)。这条交通动脉将极大缩短两地通行时间,为沿线百姓打开通往美好生活的大门。
道路在脚下延伸,桥梁也在空中架起。博卡拉国际机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被尼泊尔人期盼了近半个世纪的航空枢纽,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由中国团队援助实现,从设计到建造都采用中国和国际标准。
2025年,是中尼两国共同推动的“尼泊尔旅游年”。中国南方航空客机划破云层,降落加德满都机场。作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执飞广州—加德满都直航的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已承运旅客超100万人次,搭建起两地的空中桥梁。
薪火相传
教育沃土上生长的友谊新芽
蓝毗尼,这座位于尼泊尔西南边陲的小城,因佛教与中国结下千年不解之缘,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成立的蓝毗尼佛教大学,不仅是南亚重要的佛教学术中心,更是中尼文化交流的关键桥梁。
在这里,岭南文化以生动形式走进课堂。作为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副教授、中文教师,刘洋博士曾旅居广东13年,课堂上他用“药食同源”串联起两地智慧,通过粤语趣味揭开广东靓汤的养生哲学,让学生们深刻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里,武术成为了跨越国界的热血语言。佛山咏春拳叶问宗支非遗传承人董崇华展掌如风,向学生们传授咏春拳的基本动作与实战技巧,不仅传递了“以和为贵”、“止戈为武”的东方智慧,更为两国青年交流合作搭建新桥梁。
节目中,北京语言大学校长段鹏与尼泊尔蓝毗尼佛教大学国际教育园主任古马尔展开了跨国连线,共话两校教育合作蓝图。尼泊尔中国研究院是双方举全校之力、整合优势资源而建,旨在深入推动中尼两国在多领域的广泛合作。
建交70年来,中尼友谊之路在文明互鉴中愈发璀璨,在民生共建中愈发坚实,在教育传承中愈发绵长。9月6日(周六)21:45锁定广东卫视《行进大湾区・朋友之路》“跨越喜马拉雅的友谊”上集,看这场跨越喜马拉雅的文明交响,如何在新时代续写“朋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