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典语录 >

温庭筠最有名的十首诗,唯美了岁月,惊艳了流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3 10:15:54    


他是花间派的鼻祖,虽然长得其貌不扬,可他的诗词却写得美到了骨子里。

他的一生仕途坎坷,科考屡次失利,可他的聪明却无人能及,因为八叉手便能成韵而得名“温八叉”。

他也因为与才女鱼玄机那段暧昧的爱情而被世人诟病,究竟谁负了负谁呢?这个问题一直被世人津津乐道。

他就是晚唐诗人温庭筠。

他的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重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以下便是温庭筠最著名的十首诗,词风婉约,唯美了岁月,惊艳了流年。


一、《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写作背景:

这首诗的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联系温庭筠的生平,可推测是他四十八岁时,离开长安前往襄阳投奔徐商,路过商山时所作。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开头点明旅途的早行,羁旅之人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寂静的氛围。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成为千古名句,以鲜明的画面感展现了旅人早行的辛苦,生动地描绘了早行的孤寂与艰辛,将旅途的清冷和作者内心的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令无数游子感同身受。

二、《望江南·梳洗罢》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写作背景:

具体写作背景不详,但从内容看,可能是诗人在羁旅或思念某人时所作。这是一首闺怨词,只有短短二十七个字,为词中的小令。人们常说“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温庭筠能用如此一支小令导出深深的思念之情,可见其文学功底扎实。

赏析:

这首词以一位女子的视角,描绘了她梳洗后独自倚靠在望江楼上,盼望归人的情景。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词中塑造了一位盼君归的女子形象。女子精心梳妆后,倚楼远望,然而无数船只驶过,却没有她等待的人。

“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句,将等待的焦急和失望展现出来,而“斜晖脉脉水悠悠”又通过自然景色进一步烘托出女子的哀怨之情,把闺中女子的深情和失望写得极为动人。

三、《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写作背景:

这首词多认为是温庭筠为宫廷歌女所作,后来也被用作电视剧《甄嬛传》的插曲。在诗中,诗人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十分美丽,身上的服饰异常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幅唐代仕女图。这也是温庭筠花间词的典型代表作之一。

赏析:

词中描绘了一位女子晨起梳妆的情景,诗人也用高超的手笔,仅仅通过女主人公从睡醒后到梳妆打扮完过程中的几个镜头,其中有对女子容貌、服饰以及动作的描写,就充分透露出了女子内心的复杂感受,做到神情毕现。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暗示了女子的孤独与寂寞,也反映了当时宫廷女子的命运。

四、《瑶瑟怨》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七绝诗,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具体写作背景也不可考证。从诗中可知这是一首闺怨诗,但全诗正文没有透出一个“怨”字,只描绘了清秋的深夜,主人公凄凉独居、寂寞难眠,以此来表现她深深的幽怨。

赏析:

这首诗以女子的闺怨为主题,通过描写冰簟、银床、碧天、夜云、雁声、明月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

前两句写女子在清冷的夜里“梦不成”,后两句将闺怨之情推向高潮,通过雁声远去和明月独照,进一步烘托出女子的孤独寂寞。女子听着雁声远去,望着明月,心中充满了哀怨,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她无关,只有寂寞的月光陪伴着她。

五、《苏武庙》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史诗。题中的苏武是历史上著名的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他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并流放到北海牧羊,直至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返回汉朝,前后长达十九年。

这首诗就是作者瞻仰苏武庙后追思凭吊之作。

赏析:

在诗中,描绘了苏武在胡地的艰难处境以及回到汉朝后的感慨。“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一句,形象地表现了苏武的孤独与坚守。最后两句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苏武事迹的缅怀,表达了诗人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寄托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六、《新添声杨柳枝词》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 写作背景:

《新添声杨柳枝词》一共有两首,这是其中一首。据《云溪友议》中记载:

“裴郎中诚,晋国公次子也。足情调,善谈谐。举子温岐为友,好作歌曲,迄今饮席,多是其词焉。……二人又为《新添声杨柳枝》词,饮筵竟唱其词而打令也。”

由此可知这两首诗是诗人与朋友饮筵时为所唱的小曲填的词。

• 赏析:

这是一首情诗,以女子的口吻,运用了谐音双关的手法,表达了女子的相思之情。

前两句二句,是叮嘱之辞。井底之灯,深处之烛,此处的“深烛”,即为“深嘱”,是女子与君长辞前的别词。

后面的“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玲珑骰子巧镶嵌,颗颗红豆情意绵。红豆,便是心中的相思情,入骨三分,情深似海,绵延不绝。

七、《更漏子·玉炉香》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写作背景:

这是温庭筠笔下极具代表性的闺怨词,他借"更漏"夜景来咏女子满腔的相思情事。

尾句“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被后世许多诗人化用,比如南宋诗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过: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李清照也写过:“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赏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词的上阕通过描绘室内的环境,如炉香、蜡泪,衬托出女子的秋思。

下阕进一步刻画女子的容貌和夜晚的寒冷孤寂,“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借景抒情,用夜雨敲打着梧桐叶的声音,彻夜不停,就像女子的离情别绪一样绵绵无尽。

词中以景衬情,情景交融,写尽离愁之苦。

八、《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 写作背景:

温庭筠一共写过两首《梦江南》小令,《草堂诗余别集》在此调下有“闺怨”二字的题词,可见此词是为闺中女子代言之作,其具体创作时间未得确证。

这首词同样是温庭筠的代表作之一,他极尽婉约的笔调,将闺中女子幽怨写得如诗如画。

• 赏析:

万千愁绪,如潮涌至,恨意绵绵,直至那天涯之尽头。山间的明月啊,你皎洁无瑕,却怎知我心中那翻涌的波澜?

水面上的清风,你轻轻吹拂,却只顾让那眼前的花朵黯然飘零,徒留一地残香。那摇曳的碧云,斜斜地挂在天边,仿佛也在为我这无尽的哀愁,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之纱。

此刻的女子,又何尝不是怀才不遇的温庭筠,山月哪里知道他的心里事呢?

九、《送人东游》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诗人送别友人东游时所作。温庭筠一生结交众多朋友,在离别之际常以诗相赠。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诗的开头描绘了荒凉的边境和飘落的黄叶,衬托出离别的气氛。中间两联通过对路途风景的想象,如“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意境开阔,展现出友人旅途的壮阔。结尾则表达了对重逢的期待,“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体现出真挚的友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希望能再次相见。

十、《题卢处士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写作背景:

这是诗人拜访卢处士山居时所作。温庭筠诗中有一部分是为处士、友人、和尚、道士的山居、寺庙、亭林所写的,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

诗中没有直接写卢处士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居住之地的幽静景色,由此来以景衬人。

作者通过“古树”“急泉”“千峰”“一径”“飞鸦”“荞麦花”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

西溪畔,问道樵夫,白云深处,才是目的地。古树苍劲,与顽石共话沧桑;急泉潺潺,清澈透亮,宛如明珠散落沙砾间。

雨丝轻拂,千峰仿佛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幔;而那条蜿蜒的小径,斜斜地穿入云霄深处。日暮时分,群鸦振翅而集,放眼望去,满山遍野皆是那荞麦花。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